聊斋俚曲戏《求骂》剧照 闫盛霆 摄
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在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演出。 闫盛霆 摄
中红网山东淄博2016年5月3日电(闫盛霆、郗文娇)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中坡地村文化广场上,一场新编聊斋俚曲戏《姊妹易嫁》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这是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今年送戏进村惠民工程的第四场演出。“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咱淄川的宝贝,能在家门口听到聊斋俚曲,这样的机会太宝贵了!”观众李京友激动地说。
聊斋俚曲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它与《聊斋志异》同出自蒲松龄之手,是蒲松龄俗文学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以文言文写成,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读懂,蒲松龄便用聊斋故事,借用当时流行的民间小调进行再创作,经过填词而成了用淄川方言土语演唱的“聊斋俚曲”。
因为曾经只传唱于淄川地区,聊斋俚曲一直少有人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很多淄川当地人都不知“聊斋俚曲”为何物。直到80年代末期,陆续有学者到蒲家庄采风,了解聊斋俚曲,人们才开始逐步意识到聊斋俚曲的价值。2006年5月,聊斋俚曲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聊斋俚曲戏被正式确认为我国戏剧界新戏种。
演唱是最好的传承
自己带饭、带水跑到十几里地外的村庄去观看演出;一家人齐上阵推沙土垫场地,为俚曲演出提供保障;冒雨观看演出,直到大雨打湿乐器实在无法继续,才恋恋不舍地散去……这是2015年聊斋俚曲剧团百场巡演过程中遇到的热心观众。
聊斋俚曲剧团的存在,让传唱了300多年的俚曲戏重焕生机。它们义务走进学校、企业、村居、剧院巡演,将聊斋俚曲的演唱送到社会各个阶层,迄今公益演出400余场次,观众50万余人次。
“演唱是最好的传承。剧团的存在就是要保护好、传承好聊斋俚曲,让所有的父老乡亲都能听到乡音演唱的俚曲。”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团长王世忠说。
剧团的成立源于文艺爱好者的执着奔走。2008年7月,在王世忠、陈倩、杨道坤等老文艺爱好者人的呼吁下,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正式成立。“提议的老文艺爱好者研究聊斋俚曲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们极力想为俚曲的保护和传承做些工作,所以才最终促成了剧团的诞生。”常务副团长李兰珉说。
剧团成立后,整理出版了《聊斋俚曲音乐集》和《聊斋俚曲戏剧本选集》两本书,收录迄今搜集到的聊斋俚曲音乐46首,整理聊斋俚曲戏等文本16出,并制作聊斋俚曲曲牌示范教唱和聊斋俚曲戏演出光盘广泛发放社会。
他们不再停留于以往的说唱,而是有意识地向舞台演剧探索。根据蒲翁著作中的动人故事创编了《求骂》、《渔翁和城隍》、《钟妹庆寿》、《祯姑》等;根据淄川区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和孟姜女传说创编了聊斋俚曲戏《孟姜女》;创编俚曲现代戏《带着奶奶做新娘》、《丫头大主任》、《环保卫士》等13部聊斋俚曲戏。2009年9月,艺术团创编的第一部聊斋俚曲戏《求骂》,在“中国滨州·博兴第六届国际小戏节”上首战告捷,荣获“最佳剧目推荐奖”。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们又先后荣获第二届山东“泰山文艺奖”三等奖、第二届山东省农村地方戏大赛二等奖、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二等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星光奖”金奖等20多项荣誉。聊斋俚曲剧团也被命名为山东省振兴地方戏曲示范基地。
这支50余人的队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志愿从事聊斋俚曲的创作、演唱、传承活动。不管是年逾古稀的老领导还是教师、工人,他们抛开身份、年龄、职业,一人身兼数职,业余时间义务编曲、排练,毫无怨言。在台上,他们穿的光鲜亮丽,是总导演、乐队总指挥、琴师、音响师、灯光师;一下台,他们就变成了装卸工、搬运工、电工、司机。有的演员为了保证百场演出的顺利进行,在母亲不幸去世后没几天就脱去孝衣、换上戏装,上台演出;有的演员家在外地,有的患有严重心脏病,还曾有怀孕的“准妈妈”,种种困难没能阻挡剧团的演出脚步。
2015年11月,在山东省群众文艺新创作品汇演上,剧团编演的聊斋俚曲戏《求骂》参加了复赛选拔,与全省各市22个优秀戏曲节目激烈角逐后胜出,有望参与角逐中国第十一届艺术节“群星奖”。今年2月18日,在“2016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上,聊斋俚曲戏首次亮相。《拉坟》、《求骂》、《王六郎》等经典节目让2000多名观众领略了聊斋俚曲的风采,收获了阵阵掌声。这是聊斋俚曲走出淄川进行的首次商演,广受认可。
从濒临失传到更多人熟知,聊斋俚曲剧团让俚曲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一步步走向全省、全国。
传承永无止境
“问奴家,问奴家,现住广寒王母家……”,聊斋园内,蒲松龄第11世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正在免费为游人演唱俚曲《迓迓油》。在品茗之际,倾听着古朴而又接地气的的俚曲,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的聊斋故事中。“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共有14种,唱腔近60个,现在能唱出来的还有十几个。”蒲章俊说。
据蒲章俊介绍,俚曲茶座刚开始经营时,厅里的大部分座位是空着的。但是,就算只有一个人,他们也坚持演唱。俚曲要口传心授,才能代代相传。而现在,这间100多平方的茶座里,80多个座位经常坐满,甚至有游客站在门外听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