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智盛

1947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时中央领导的几位秘书合影(前排左二是李智盛)

1944年11月李鼎铭(后左二)、和毛泽东、朱德、吴玉章、王震在延安机扬迎接林伯渠重庆谈判归来

2007年2月28日《毛主席在佳县》作者刘亚莲在榆林采访李智盛时合影

2013年2月的一天,李涛采访李智盛时合影

2022年6月29日杨文忠和李焕政(中)许浚在榆林市工人文化宫合影 贺小飞摄

1944年9月29日毛泽东给李鼎铭写的信

﹝李健侯(李宝忠)著《永昌演义》(198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李智盛著《李智盛文集》(2012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刘志成著《毛泽东的文抄公李智盛》(2012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2年 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

宋平为一八五钻进队题词

2012年11月3日 当代中国研究所为李智盛颁发的《荣誉证书》

2020年10月17日杨文忠和李涛合影 姬雪玲摄

李智盛儿子李沛和儿媳龚晓钟为其办理种树捐款手续后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留影

杨文忠请中国中国书协会员陈登虎书(左)书 李智盛诗《示沛儿》

杨文忠请中国书协会员陈登虎书(左)书
神木寒庭君诞生,俊杰故事举国名。 晋绥击日首长赞,抗大学习成绩荣。 甘肃陇东临圣地,主席话语指前程。 钢枪灭蒋组织拒,窑洞抄文书记称。 金案挥毫呈正字,永昌演义录原容。 主席阅览益心阔,作者经营费力宏。 历史典籍悬鉴镜,人民美梦映苍穹。 进京争做公仆范,考试不当李自成。 德胜睿光明锦道,杨家沟宴雅弟兄。 金樽高举言翁誉,虔士豪喝仙酒名。 仰望国旗盈热泪,欣融党校育贤生。 红旗杂志编辑细,稿海馨花甄鉴清。 时代潮流激大梦,神州酝酿拓新程。 春风浩荡吹田暖,经济腾飞破浪行。 国策钻研悉旨意,才能欲展建勋功。 优良传统继承尚,贤孝懿德绚灿晶。 善敬萱堂悠雅厦,实亲父老莅窑庭。 卌年飞逝未村富,百院遗留有户穷。 小米稀粥难饱肚,粗糠酸菜易空盅。 羊肠径道沉足慢,窟野河沿涩泪汹。 直奔县城询概况,谨聆书记讲媒菁。 一八五队详勘数,煤量九州突显峰。 料峭春寒逐弱势,惊奇煤热将强蓬。 地区公署议题速,老干新英汇报诚。 数月奔波起好步,只鸭消费树节旌。 访谈记者井中看,反映内参领导铭。 有事心头难寐夜,寓情毫里易舒灵。 珠玑千字呈核倩,憧憬万般回讯曈。 领导职责急批示,国家计委谨执行。 部门查矿十分细,媒体播息万里红。 智盛静思谈好炭,文扬远虑显华桐。 考察实地标的尚,合作外商运道通。 润众呕心虑妙策,泽国沥血献轩能。 宋平感动听言响,神府调研目的明。 闻讯李涛报书记,榷方夜间亮辰星。 李鹏煤海实察愉,翰墨毫波希望腾。 竭虑殚精抓妙遇,阐发壮浯显奇能。 勤察工作实田览,细酿众人真语呈。 论证采媒优神府,报呈议案重国情。 狂吹决定音洪号,烈响神东曲进声。 钢轨两条输热量,捷息百业迸佳能。 悉知故里千村富,极赞人民万众功! 德尚家庭传美誉,志高儿子逞杰雄。 倾心研史意思准,尽力编籍书证荣。 抗日参军铭圣地,绿园捐款慰群英。 先生仙逝山河恸,奉献精神永映星!
注: 李智盛,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国务院能源办原常务副主任(正部级)。2023年1月16日16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8岁。新华社北京2023年2月15日电: “李智盛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李智盛,1925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县石角塔村。1941年7月,在晋绥解放区参加了八路军, 在贺龙任师长的120独立师第二旅某连当战士。他上过学,那个年代的读书人不多,他这位“小八路”很快就成为全连小有名气的秀才,很多战友都找他代写家书,后来几乎全连的家书都由他代写。1942年他奉命调入在甘肃陇东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学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抗日后备军的抗大7分校,连同遍布在全国各个解放区的抗大分校一起,被宣布立即准备毕业。在甘肃陇东的几千抗日大学学员,来到了延安。1945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的10月25日,从哨兵成长为军事参谋的他,参加了抗大在延安八路军大礼堂举行的毕业典礼。刚从重庆谈判回来不久的毛泽东参加大会,并讲了话。他记忆犹新,后来说:“那时候没有后来的毛主席万岁,没有这个口号,也没有喊,就是一片热烈的掌声,部队嘛,军人嘛,兴高采烈的在那里长久的鼓掌,这个时候毛主席一再地在台上这么往下压,意思是大家坐下来,不要鼓掌了,这样呢,最后是彭德怀大声地喊,统统坐下,哦,大家一下停下来,突然轰一下坐下来。然后,这时候刘少奇担任主持,请毛主席讲话,毛主席讲话了,鸦雀无声。你们是军事学校,你们是抗大的学生,但是抗大你们还没有毕业日本人投降了,但是你们不要以为你们就没有任务了,你们新的任务更艰巨的任务就摆在面前,就是打倒国民党反动集团蒋介石。” (央视国际 www.cctv.com2007年07月31日《我的抗大》第四集 《情系抗大》 责编:俆颖)
毕业典礼之后,抗大7分校的学员并没有回家,各条战线都需要他们。原来来自山西7分校的学员绝大部分回到八路军 120师去了,有的立即奔赴前线。但也有一部分学员则面临着人生新的选择,李智盛就在其中。他牢记着毛主席的讲话:“你们新的任务更艰巨的任务就摆在面前,就是打倒国民党反动集团蒋介石。”时刻准备着听从党的召唤,上前线勇杀敌人。
李智盛没有等到上前线的命令,却突然接到了总政治部要他立即去中共中央办公厅报到的命令。他说:“这个曾三是秘书处的处长,见到我们,我们三个人一致表示不愿意留下来,不愿意留在延安。愿意跟着七分校去前方去,说我们是学军事的,我们是要到前方去打仗的,我们实在不愿意在这个后方,留在延安工作,死说活说不行,说你们留下来再说,就是叫我要选择,给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抄写手稿。
……我为什么不愿意在延安工作?当时时代的需要,为什么当时抗日战争一结束之后,延安的干部大批的不说百分之100、百分之90几的人都要要求到前线去,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留在延安我就不太愿意,留下以后我不甘心工作,可是经过七大,党章的学习,同志们帮助,我改变了我的观点,说留在延安也需要工作。”( 央视国际 www.cctv.com2007年07月31日《我的抗大》第四集 《情系抗大》 责编:俆颖)
1946年冬,李智盛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我为什么不愿意在延安工作》文章,说明了他当年的心态。组织上为什么要把他留在延安?原来领导发现他写得一手好小楷,字迹工整秀美,加之又是党员,政治素质高,表现又好,便调他专职为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抄写文稿。他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了七年,被人们誉为毛泽东的文抄公,是毛泽东宏文巨著的“第一读者”。
李智盛为毛泽东抄了很多重要的文件、电报……还抄了米脂李健侯著的《永昌演义》。这《永昌演义》是作者让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转交给毛泽东的。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言“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李鼎铭与党的关系十分密切。他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有威望、有影响的开明绅士为抗战出力。他有什么重要事情,总喜欢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毛主席也很喜欢与他交换意见,常有书信往来。米脂县著名绅士李健侯根据他多年精心收集有关明末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资料,撰写了一部40章近35万字的章回小说《永昌演义》,阐述了李自成从起义到当大顺皇帝直至失败的历史。李健侯把书稿交给他,让他转给毛主席审阅。1944年春,毛主席阅后,高兴地写了复信:
鼎铭老先生左右: 永昌演义前数年为人所借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李健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抑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侯先生的光荣,此书现在如按上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作者同意否?又健候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健侯先生为祷! 敬颂 大安 毛泽东 四月二十九日
“毛主席给李鼎铭复信时,又送给李健侯先生 200元以资鼓励。李鼎铭委托边区政府副秘书长常黎夫代笔给李健侯回了信并附了钱。 由于种种原因,李健侯先生未能完成《永昌演义》的修改出版任务。而李鼎铭对毛主席给他的复信,却十分珍贵地保存在自己家里,它已成为当年毛主席与李鼎铭建立密切关系的见证。毛主席的手迹已成为当今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永昌演义》这部著作,在40年后的1984年,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终于同读者见面了。李健侯先生的夙愿实现了,他在九泉之下也可含笑安息矣!”(常银山 常龙编著《爱国典范李鼎铭》1999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智盛给毛泽东抄存的《永昌演义》“以为将来之用”,确实起了大作用。
1944年3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上,连载了郭沫若为纪念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政权三百周年而写的近2万字的《甲申三百年祭》。该文论证了明末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明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着重分析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终又陷于失败的过程和缘由。
毛主席从《新华日报》上读到该文,看出关于李自成胜利败垂成教训的叙述,在历史转折关头对全党的教育意义。4月18日至19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并在编者按语中称它“科学地解说了历史”,指出国民党御用文人对《甲申三百年祭》的“围剿”,不过是“虬蜉撼大树”,只是“增加了郭先生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5月,延安新华书店总店又出版了《甲申三百年祭》单行本。5月20日,即《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两个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心党校第一次所作的讲演中,明确把《甲申三百年祭》列为学习材料。他说:“我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傲慢,都是吃了亏……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傲慢、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成功时傲慢的错误。”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仔细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成功,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恒久保持醒悟与学习的看法,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不久,林伯渠专程从延安飞抵重庆。他亲自告诉郭沫若,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并且已经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普遍印发。8月下旬,郭沫若收到周恩来从延安托人带来的用陕甘宁边区产的淡蓝色马兰纸印的《甲申三百年祭》的单行本,郭沫若备受鼓舞,深幸他的这篇文章符合了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晚,他给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其他在延安的朋友一一修书,感谢他们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1944年11月,毛泽东复信郭沫若,告诉他中国共产党已把《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并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他还指出:“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希望随时示知。”
1945年7月,黄炎培等六人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延安考察。 当要返回重庆时,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自信地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黄炎培看来:“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毛泽东回答黄炎培的疑问,有对李自成的鉴意吧?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告诫全党:“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成功了。……因为成功,党内的傲慢心情,以功臣自居的心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心情,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心情,可能生长。因为成功,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战胜仗。我们必需预防这种状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需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接着地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接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提议作出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1949年3月23日上午,西柏坡,春风拂杨柳。“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前往古都北平。临上车,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革命接近成功,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已指日可待。此时此刻,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这段对话值得玩味。
毛周‘赶考对’中,使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进京赶考’。‘进京赶考’是科举年代一个词。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经历1200余年的‘进京赶考’一词,随之被废弃。这个词废弃40多年后,毛泽东把共产党入主北京面临的执政考验,称为‘进京赶考’。一个几乎死掉的词,被毛泽东的魔杖点化,起死回生。毛泽东在思考革命成功之后如何‘执政’,如何在‘进京赶考’中‘考个好成绩’的问题。 另一个典故是‘决不当李自成’。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艰辛奋战18个春秋,于1644年打下天下,进京称帝。起义军进入北京城之后,花天酒地,沉迷享受,李自成的屁股还没有把宫殿里的龙椅暖热,仅仅坐天下42天,就丢了江山,仓皇离京,又被一路追杀,直到灰飞烟灭。毛泽东认为,李自成是‘考’砸了。毛泽东多次用李自成这个例子,告诫全党同志,‘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
去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在涿县见到‘四野’参谋长刘亚楼。毛泽东说:‘十年未见的刘亚楼来接我们进京赶考喽!’刘亚楼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毕竟‘进京赶考’这个词太“陈旧”了。一旁的周恩来连忙解释,刘亚楼一听,笑着说:‘我们共产党一定能考出个好成绩!’
毛泽东用‘进京赶考’这个老词提醒即将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的革命者。
‘进京’是什么意思?就是从打江山到坐江山,从‘在野’变成‘在朝’,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赶考’是什么意思?就是参加考试。考试的考场,就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考场的考官,就是中国人民;考试的内容,总的题目就是如何执政?如何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以“赶考”为命题,开启了中共千秋大业的有力程序!”
(胡松涛《进京赶考第一天》 2021年8月《中国青年报》)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1日在河北西柏坡的讲话:“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有赶考之心,答好每一道时代考题,把中国建设的更美好,让人民过得更幸福!
1947年3月,李智盛跟随党中央和毛泽东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书诗:
忆延安
秋风阵阵满层楼,老友欣逢忆旧游。 粟米洞窑苦日月,华车银镐舞春秋。 风和日丽春华茂,群英兴会谋宏猷。 巍峨宝塔天下绝,迤通延河万古流。
(2021年10月榆林市诗词学会编《神木古诗词选集》)
毛泽东战陕北期间,李智盛能都能准确,及时地把毛泽东的雄文抄好。他深有感触地说:“我通过为毛主席抄写文稿,亲眼目睹和感受了毛泽东是如何领导人民把一个旧中国改变为一个新中国的。……就写文章而言,毛泽东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立意高超,文采熠熠,不愧是一位修辞巨匠、文章大家。他的文稿令人百读不厌,凡是他给别人修改过的文章,让人看了总有锦上添花和点铁成金之感。”因为抄文,他和毛泽东有不少的故事。这里只讲毛泽东为他敬酒的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美妙故事:
1947年3月21日,也就是毛泽东离开米脂杨家沟的前一天。李智盛为毛泽东抄写一个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这篇文章意义重大,这是毛泽东在陕北住了13个年头之后的最后一个文稿,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转人了进攻。”
毛泽东写文章有一个特点、也算是一个习惯,多半是边写边修改,他脱手的稿子往往是勾勾画画,增增减减,黑压压的一片,由此可以看出,他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是多么用心。每当李智盛将这些文稿抄完之后,主席还要再审查一遍,之后才可以送周恩来和任弼时发往全国各解放区和野战军。
这天,要抄的文稿当晚就得发出去。时间紧,任务重,就在他开始专心抄写文稿的时候,毛泽东的秘书也就是李智盛的直接上司叶子龙来通知他:明天我们就要离开陕北渡黄河了,西北局和西北野战军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要来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送行,如果文稿能抄完的话,晚上的宴会你也可以参加。在这之前,李智盛虽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也经常能见到毛泽东,但从来还没有同毛泽东在一个宴席上用过餐。千载难逢,机不可失。可是这篇文稿有4000多字,按他平时每小时1200字左右的速度,得差不多3个小时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只有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赶宴会开始时,刚好可以抄写完毕。为了不错过这次与主席共进晚餐的难得机会,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门倒插上,外面贴上:“今晚值班,正在睡觉,不准敲门”的纸条,然后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就在抄到最后一段的时候,任弼时同志的秘书丁农来叫他说,宴席马上就要开始了,只等毛主席了。
李智盛认真抄完最后一个字,赶到餐厅时,大家都已经坐好了。三张桌子上,东南一桌坐的是张宗逊、王震等几位西北野战军的负责同志和中央前委的陆定一、胡乔木等几位负责人;西南一桌是以江青、叶子龙为主,依次有徐亚夫、丁农、刘长明、吕凤华等同志。毫无疑问,他的位置是以江青、叶子龙为主的这张桌子上。正当他要向这张桌子走去的时候,江青挥挥手说:“小李,这张桌已满了,你就坐眼前的那个空位上吧。”坐定之后,他才发现,坐在自己对面的是满头银发的林伯渠,林伯渠的右边依次坐了周恩来、习仲勋,而紧靠他右边的正是毛泽东,这让他既激动又兴奋,也更加拘束起来。当主席看到极不自然的李智盛时,拿起酒壶说:“宴席开始,我来给大家斟酒,就先给这个年轻人满上吧。”当酒满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毛泽东停住酒壶看了看眼前这位年轻人,李智盛也抬头看看毛泽东。由于紧张,他甚至连句谢谢也没有说。毛泽东见他不开口,就笑着说:“看来这年轻人酒量大哟,好,给你斟得满满的。”眼看酒斟得高出了酒杯,毛泽东才依次给习仲勋、周恩来和林伯渠等满上了酒。最后,才给自己满上。之后他举起酒向全体人员高兴地说:“在这全国军事形势大好的时候,我和恩来、弼时以及其他部分同志明天就要胜利离开陕北这块根据地了,今天我们喝得是走向全国胜利的酒。来,我们一起干杯!”
李智盛见大家举酒干杯,自己也干杯。然后,大家边吃菜边听毛泽东精彩的谈话。谈话的基本内容正是他刚抄完的那份文稿的内容,当然还有讽刺、奚落、挖苦蒋介石、胡宗南在陕北战场上如何指挥愚蠢、连吃败仗等。谈话间,他又开始了第二轮斟酒,当他发现其他人酒杯里都还有酒唯独李智盛的酒杯里空空如也时,就把话题转到了这位年轻人的身上:“你看,别的酒杯里都有酒,就你的酒杯是干的,事实证明,你的酒量是最大的,来,再满上。”这时,李智盛才明白,“干杯”并不是真的要将酒喝干。在这之前他根本不喝酒,更谈不上酒量大。于是打定主意,当大家再次干杯的时候,一定不能喝完。结果因注意力完全被毛泽东那风趣幽默的谈吐所吸引,不小心又一次一饮而尽。就这样连饮三杯之后,脸也红了,头也晕了。这时毛泽东关切地问他是什么地方人,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是陕北神木人,叫李智盛。毛泽东听后立刻朗声大笑说:“啊?原来你是我弟弟,我是你哥哥呀,李得胜、李智胜这不是兄弟吗?”
毛泽东和一个小小的战士称兄道弟,把三个桌子上的人全都逗笑了。好容易等笑声平静之后,习仲勋说话了:“全世界数中国人能喝酒,中国人数我们陕西人能喝酒,陕西人数陕北人能喝酒,陕北人数神木人能喝酒。”周恩来也接了话茬说:“看来李智盛也是一个‘世界之最’了。”毛泽东接着说:“唐朝有一位酒仙叫李白,今天我们这里有一位酒仙叫李智盛。”毛泽东和周恩来诙谐的话语引得三桌人哄堂大笑。“神木人能喝酒!”直到现在,陕西几乎无人不晓这句话。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就是因为李智盛。
李智盛老人说:“我是一个幸运者,万万没有想到,在黄土高原,在陕北小山村的一席晚宴上,我得了‘酒仙’和‘毛泽东弟弟的殊荣’。”
(刘亚莲《毛主席在佳县·采访手记之七——李智盛与毛泽东》2007年9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跟随毛泽东转战陕,给李智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后来撰联:
纪念毛泽东转战陕北六十周年联 韶山岂独秀,自古英雄起珑亩; 历史最无私,而今神州怀斯人!
1949年3月,李智盛随中央进京,1952年调至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任研究员,1955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任《红旗》杂志社编辑,1977年至1981年任国务院财贸领导小组副组长,1981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985年任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1991年7月离休。
李智盛承扬中华传统美德,十分孝敬老人。母亲跟他在京城快乐地生活,直至逝世。1981年春天,为把母亲的骨灰送回老家,李智盛要回阔别四十多年的家乡。他们乘着几辆吉普车前行,“眼看着车要到村口了,李智盛示意司机把车停住,他拉开车门下了车——在乡亲们面前,李智盛觉得自己永远都是不折不扣的神木南乡石角塔人,是家乡的山水滋养了自己,自己也是在乡亲们亲切的注视与关怀下走到今天的。
……李智盛走走停停,不时地抬起头打量一下近在眼前的家乡。依坡而建的窑洞毫无生气地立在那里,条件好一些的人家用面子上凿着花纹的石头砌出了窑洞的门面,条件差一些的则什么也没有,门窗逡黑,经年累月的烟熏火燎,让这些当年崭新的木头门窗上都蒙上了一层沧桑的黑色,让人看在眼里都能觉出时光的无情和厚度。李智盛再次感慨地想到,是啊,四十年了,怎么家乡面貌依旧,一点都没有改变呢。……一行人快步向前走,翻过一道坎,李智盛被眼前看到的情景感动了,只见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出来了,人们参差不齐的或站或蹲在村口的坡上,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透着那么一种异样的亲切和激动。
正是初春,乍暖还寒,风吹过来,还能感觉到一阵阵的寒意,李智盛看到乡亲们都穿得不是太好,一个个脸上都有些畏寒的样子,可他们还是站在风里一动不动,有一个孩子,挂着两行鼻涕,两眼盯住眼前的李智盛看着。李智盛看着这个孩子,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情景。他笑眯眯地走过去,蹲下来抱起这个孩子说,孩儿,你今年几岁了,给我说,我给你吃糖溜溜(糖果)。那个小孩看看李智盛,干脆地回答,六岁。说着话,把手伸出来,跟李智盛要糖。这个动作引得跟前的乡亲们都笑起来。孩子的母亲过来,轻声地喝斥孩子。小孩子嘛,不藏情,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你喊他做甚了。李智盛说着话,掏出手绢擦了擦小孩的鼻涕,又拿出一把糖放在孩子的手里。那个孩子接过糖,一溜烟就跑了,边跑边撕开糖纸,把糖塞进嘴里。
李智盛回头看到乡亲们都还站着,就说,乡亲们,大家快各回各家去吧,我安顿好以后,一定去大伙家串门子,给大家拜个晚年。大家听他这么一说,这才陆陆续续的散去了。
李智盛按照老家的习俗,招呼众人在自己的一个本家院里搭设了灵堂,把母亲的骨灰盒安置好。他的本意是要把这个事办得隆重一些。母亲辛苦操劳一辈子,为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忙里忙外,从不说苦叫累,是个十分要强的人。临终前,老人家安顿,一定要回到老家,葬在老家的祖坟里才能安心。
灵堂搭好后,李智盛四下打量了一番,觉得满意。他又招呼人在灵堂前放个扩音器,准备用唱机放一放从县城里带来的哀乐唱片。一问,这才知道家乡至今还没通电。听了这话,李智盛有些吃惊,都什么年代了,这里竟然还连照明的电都没通,更别说生产用电了。
村长尴尬地搓着手说,咱村太穷了,太落后了。你别着急,我去想办法。后来李智盛才知道,村长骑了一头驴,连夜往返走了一百六十多里山路,到县上找到书记,才在县电影院借了一台汽油发电机。
当发电机轰鸣着开始工作时,村里的人们都觉得新鲜极了,就这么个玩艺儿就能发电吗?后面的事情更让他们吃惊,这么个小家伙,竟能让灯泡明晃晃的亮起来,还能让音乐响起来,几十年了,村里也没这么热闹过。乡亲们都跑来看稀奇。大伙就围在院子里,有一句没一句的拉起家常来。李智盛把自己随身带的香烟拿出来,散给大伙。大多数人接在手里看看,凑在鼻子底下闻闻,然后小心翼翼地夹在耳朵上。也有少数几个人点着抽了几口后,又赶紧掐灭,小声说,这好纸烟,味道就是不一样,比咱那老旱烟香多了。
李智盛问大家,这几年收成怎么样?生活得怎么样?起初大家都不言喘。后来有一个老成一些的,叹叹气说,还能怎么样,也就是吃不饱饿不死。咱们这儿的收成,智盛你又不是不知道,水地没多少,旱地指不上,也打不了多少粮食。这时一个没头没脑的年轻后生说话了,好甚了,前些日子,那谁谁家的老人不是赶事务,油糕吃多了,回家就撑坏了么。
李智盛听到这里,抬头看看那个年轻后生,你们一年吃几顿糕?几顿?也就是过年吃一顿,还不能管饱管够吃,那个后生回答。
跟前蹲着一个白头发老汉,站起身往手里的烟锅上压了一锅烟丝,顺势就凑到灯泡上往着点,可是半晌也没动静。老哥,你这是干甚了?点烟了么。老汉的回答更是引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有几个年轻后生故意逗老汉,叔叔,点着了吗?没点着多站一会儿。李智盛跟着大伙笑过之后,突然觉得有一种辛酸而悲凉的感觉涌上心头:什么年代了,村里竟然还有不知道电灯泡的人,这样的情形,再过多少年,乡亲们的日子才能好起来呀。
安放完母亲的骨灰后,李智盛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拜年。李智盛这么大的‘大官儿’来给自己拜年,乡亲们个个都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款待这位当了大官的老乡。连着走了几户,家,家家都是黄米捞饭烩酸菜,个别好一些的,菜里面还能看到几片肉,桌子上还能放一壶自酿的米酒,大多数人家就只能吃那酸得难以下咽的腌酸菜。
当李智盛来到儿时与自己一起到县城里贩红枣的李高成家时。李高成看着儿时和自己一起玩大的李智盛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拘谨自卑的不知说什么才好。他手忙脚乱地把李智盛让到炕上,自己却站在地下搓着手,一个劲儿地让李智盛吃饭吃饭。李智盛看着炕上那张破旧的小炕桌上,竟然放着一盘炒鸡蛋。李智盛不知道,就是这盘炒鸡蛋,还是这位从小玩到大的叔叔磨了一天的嘴皮子,嘴都快要磨薄了,才做通了儿媳妇的思想工作。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些鸡蛋本来是给他的孙子换钱买作业本儿的。
看着儿时的伙伴,此时也成了头发苍白的老头子,李智盛百感交集,儿时的那一幕幕就涌上心头,他们俩坐在一起说东拉西,无话不谈。拉着拉着,李智盛掏出当时算高级的“群英”牌香烟,递给李高成一支,自己也掏出一支抽起来。到了该起身的时候了,李智盛这才注意到,李高成一直没点那根烟,而是像当地很多人一样,把烟别在了耳朵上。李智盛有些心酸地掏出那盒刚打开的烟,硬塞在李高成的手里。后来他听说,老李用那半盒香烟招待人招待了一年还没招待完。
家乡,生养自己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竟然还是如此的贫穷和落后,李智盛真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儿……”(刘志成《黑穹里的焰光——神府东胜煤田开发纪事》2016年6月27日西部散文网)
“神木府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这首悲凉凄苦的顺口溜,说明在解放前神府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当然说明陕北人民的生活也是极为艰苦的。为了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陕北的革命先驱李子洲等,上世纪20年代就建立有了共产党的组织。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陕北人民跟着共产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过了几十年,陕北人民人民还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李智盛有一种无限揪心的负罪感,更有一种为要为民致富的重大责任感!
他从石角塔村乡亲们的窑洞迈出大步,坚定地向中共神木县委大院走去,神林县委书记刘崇光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对他的提向作了祥细汇报。1980年神木县财政收入186万元,上级补助647万元,几乎是“要饭吃”的财政。而农民就更苦了,人均年收入47元,连饭都吃不饱,农业抗御不了自然灾害啊!
书记急切地期盼在中央工作的李智盛能给老区人民找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李智盛问,县上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刘崇光说:“北部有煤炭,是唯一的优势!”
“一说起煤,李智盛就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那时,窟野河底就隐藏着大量的秘密,每逢雨季,能听到河底深处传来的咆哮。……那年秋季的一个深夜,李智盛已经睡熟了。突然,一阵紧似一阵的水声把他惊醒了。大人们一跃而起,扛着工具,冲剌一般,抢抓战机一般,没命地往河边儿跑。李智盛也不甘落后,他麻利地穿好衣服,跟在大人们后边儿就往河跟前跑。平日温顺而平缓的窟野河水,此时却换了面目。窑洞一般高低的浪头一个接着一个下来,浑浊的河水粘稠的似乎无法流动,深色的河水没有了平日的温情,却把一种黑色的物质冲到了下游——这就是可以发光,可以取暖的煤炭。不分男女,人们都奋不顾身地跳下河,支好了手中三角形支架的捞头网,也有人用耙子、铁锹架住冲下来的大块炭。人们浑身上下都被泥冲刷出来了,沾染出来了,已经分不清性别,仿佛要在这河上站他个地老天荒。河床里混浊的浪头像一堵堵土黄色泥墙翻卷着,万马奔腾般地倾泻下来,后面就是黑压压的炭块,翻滚着从人们眼前擦过,有的炭块有窑洞房那么大,就像一艘黑色的军舰,整个窟野河河道如同一列水上运煤火车,满载乌金向下游冲去。那时,每次发水,哪一家都能捞一大堆炭,自己烧不完,就用来垒猪圈,垛院墙,也有人用牛车拉到外地卖钱或换点米面粮食。每次发水大家狠劲儿捞也只能捞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煤炭就顺水向下游白白漂去。千百年来,陕北神木人就是随着这奔流不息的窟野河水,每年捞取着这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煤炭。”(刘志成《黑穹里的焰光——神府东胜煤田开发纪事》)
李智盛是一个全国很知名的经济专家,又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深知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忧虑的就是能源,而能源的核心是煤炭。他茅塞顿开,激动地在办公桌上拍了一掌,高声地说,神木有煤,这就是宝啊!
但具体的储煤有多少?煤的质量怎样?对李智盛提出的问题,书记刘崇光和县长都及时谈不上来,想了一会才说,大柳塔乡有勘探队在勘测,只有问他们。
李智盛顾不上休息,和书记刘崇光及县长直奔大大柳塔。在巍然矗立的井架旁,李智盛和185钻进队满脸灰尘与油污的钻井队主任工程师白宗镛谈了起来。白宗铺来自状元之乡湖北天门,1958年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三秦大地辛勤找矿,在一八五队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队长。他早年主编的《渭北地区煤炭工业地质图》,成为我国建设渭北四大矿区煤炭基地的重要依据,1982年主编完成《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神(木)府(谷)区找煤地质报告》,宣告了神府煤田的发现。 1991年一八五队被国务院四部委授予“国家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称号。
白宗镛汇报,20年代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王竹泉、潘钟祥到陕北地质考察后,确认陕北的地质层构造属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产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8月,在神木县柳塔村,一场暴雨冲开黄沙,使煤层裸露,厚达3米多。1968-1969年,煤炭部301地质勘探147队,在对内蒙古东胜地区煤炭资源普查勘探时,同时在神木县北部施工钻孔7个,探明煤炭地质储量1481.87万吨。我们昼夜不停地探煤,现在打了两孔井,孔也有煤。神府地区有煤。并且储量大,煤质特好,含硫低,灰分小,是不需要洗选的精煤,同时还有煤层厚、易开采等许多优点(他拿着具体资料在说)。接着他们又看了有些个人挖得煤……李智盛听着,看着,想着……他非常地高兴,拍着县委书记的肩膀说,咱神木人是坐在金山上过讨吃的穷日子,这不是真穷,这是假穷。你们让我想办法让你们富起来,只要把我们的煤开出来就富了,很简单,这一大片就富了!
接着李智盛向书记刘崇光及县长讲了国家煤炭紧缺的情况。国家急需煤,而神府有大量的煤,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他们激动地谈论着,筹划着:怎样更快,更好地开发大煤田?
李智盛和县委书记刘崇光直奔榆林地区公署。
经研究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情况。首先由榆林地区工业局局长刘汉武带队去西安邀请刘世昌,去北京找胡耀邦总书记,批些煤碳出口指标。对此,大家有些不解,李智盛解释说,1945年冬,胡耀邦担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将赴前线作战。妻子李昭态度坚决,力求同往参加战斗。无奈,夫妇将未满40天的次子,过继给正好没孩子的好战友陕北老乡刘世昌。他们虽然把革命看得高于一切,但对孩子也有着深深的爱。胡耀邦郑重地提了3个条件:一是不要把孩子再转送别人;二是将来要让孩子上学;三是让他自由恋爱!刘世昌让孩子随胡耀邦姓,胡耀邦坚持让孩子随刘世昌姓。最后,刘世昌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就叫刘湖(胡)。解放后,刘世昌一家辗转到了青海。他牢记着胡耀邦的嘱托,即便家里连吃饭都困难,还是坚持让刘湖上了学。13岁时,刘湖小学毕业,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当得知胡耀邦已在北京任职时,他们夫妻觉得孩子像生父,学习那么好,不能耽误了……虽然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把含辛茹苦养大的刘湖送回了北京。胡耀邦看到刘世昌们来了,愣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最后拍着刘湖的头说:“记住,刘世昌永远是你父亲!”此后每逢寒暑假,刘湖就会去看望刘世昌夫妇,打电话问候,当然就不用说了。后来,刘湖任华润集团常务董事,副总经理。1981年11月初,刘世昌在北京市灯市西口富强胡同六号院胡耀邦总书记家,拿出了临行前榆林行署的申请煤炭出口指标报告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给当时分管煤炭的副总理谷牧的信。胡耀邦让秘书把材料交给了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榆林落实了3万吨煤炭出口指标。……1985年,“6月15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忠、煤炭部副部长于洪恩、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等负责同志陪同下,乘直升飞机抵本县,视察了北部煤田,并接见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政协以及县直各单位负责人和部分老干部。” (《神木县大事记》2012年11月30日来源:“三秦游综合” 编辑:秦人)胡耀邦同志在视察期间讲,榆林地区近几年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是,你们的经济水平还不高,要把地下的黑色宝库挖出来,把地上的绿色宝库建设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智盛的大力协助下,汇报小组在北京60多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国家计委下达198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给了陕西省10万吨出口煤,特别注明:其中包括榆林地区3万吨。以前,可没这么出过文件,国家计委负责人在李智盛等的一再要求下,想了一下,还是愉快地答应了。陕北是革命老区,应当想办法支持嘛!在当时国家限制出口的政策精神下,增加了榆林“新户头”,这饱含了中央领导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刘汉武后来在《神府煤田开发前期工作回忆》一书中,特别感慨地提及“是感动上帝的成果”,足以见得争取这3万吨出口煤的付出与艰辛。
1982年7月1日,神府煤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也正是这一场奔波让榆林地区尝到100万元收益的甜头,大家坚定了开发煤田、造福百姓的信心。如今,神府煤田已经成了享誉全球的煤炭生产基地,一个个现代化的矿井也不断涌现。刘汉武坦言,这一切用“值得”二字足以表达。
出口3万吨煤不算多,但它将向全世界宣告:神府精煤具备低磷、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品质,是世界上最好的煤!
汇报任务完成的很不错,刘汉武等人即将离京回家。对李智盛的鼎力协助,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想请他吃一次饭,地点是全聚德烤鸭店。
李智盛要求不能铺张浪费,标准是买一只烤鸭,再配几道菜。可是烤鸭店是包桌,不零售,一桌要八百多元,是刘汉武四个多月的工资。吃了烤鸭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正在为难之际,被请到的贵客乔大林的女儿在店里当服务员,进行交涉。全聚德烤鸭店破例安排了一只烤鸭,几道菜。开始年轻的服务员不理解,当知道内情后,看到席间宾主谈笑风,投来非常敬佩的目光……。
李智盛节约的精神,对榆林影响很大,后来刘汉武说:“当时榆林有规定,进京不能带车,地委书记去北京,也只能送到附近火车站坐火车。为了给煤田跑前期,我是第一个带车上北京的人,给我派了一辆212吉普车。从榆林到北京,开车要两天时间,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除了自己带些油,加油需要油票。油票分为本省油票和全国油票,政府重视,特批了1000公斤全国油票,我都舍不得用。”
(朱妍《在荒芜中建起“世界煤都”》 2021年06月30日《中国能源报》)
为开发煤田,李智盛是日思夜想,夜不能寐……他大胆地想,大胆地写——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名义,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写了一份报告。1982年3月26日呈上。报告第二天就批了下来。接着,国家计委主任宋平依据批示把开发神府煤田列入了国家计划。思维一惯缜密而深沉的李智盛清楚,准格尔煤田在五十年代末就立项了,可至今仍未开工。要想早日开发神府煤田,就必须进一步引起中央的重视与支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此,他又想起了办法。
给毛泽东抄文的李智盛,深知舆论的重要性。他百般筹谋,细心施行,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到北京各大报社和电视台去宣传,让新闻记者采访神府煤田,进行真实细致的报道。1982年初,新华社社长架不住他多次的劲力宣传,特派记者成大林前往神府采访。年轻力壮的成大林兴冲冲地来到了神府大地,映入他眼帘的几乎都是煤。窟野河的水,就在像黑缎面般的煤层上流过,当地老乡盖猪羊圈和围墙都用大块的煤,于是他万分激动地思考怎么写……1982年8月10日,新华社在供高层阅示的《国内动态清样》第2405期,刊发了他的《陕北发现大煤田,干部群众要求国家早开发》。这使神府煤田更引起了中央的注意。
1982年12月9日,一八五队在完成《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勘探区普查找煤地质报告》后,正式向榆林地区做了汇报,榆林地委、行署全体领导和各部委办局的负责同志约有一百多人听取了汇报。
汇报称,在榆林神府地区789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探明的煤炭储量就达877亿吨,而且还是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这一储量使神府煤田一下子就跻身到世界七大煤田之列。后来白宗镛说:“我那次汇报,真得是鸦雀无声,下面都在很认真地听,听完之后大家的感觉是,哎呀我们是捧着金饭碗在讨饭吃。”
1982年12月26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率先发表了消息。
这一爆炸性的新闻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转载转播。
在李智盛和陕西省同志们的宣传下,中共中央委员 、 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在神府煤田开发上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高扬文同志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工作勤奋,清正廉洁。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改革领导体制、调整产业政策,搞活整个煤炭工业;探讨和扩大煤炭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改造发展地方煤矿等一系列具有改革精神的具体措施。他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组织拟定了《煤矿安全规程》、《小煤矿安全章程》。先后组织摄制了八部安全生产电影。在重大事情上,他总是亲临现场,对于神府煤田开发这样的大事,当然更不能例处,必须亲临现场。
1983年6月11日至12日,高扬文等7人,在省地县领导同志陪同下,视察本县活鸡兔、柠条塔、大砭窑等煤矿。他指出神府煤田开发已列人本世纪的开发计划 ,提出陕西省要成立神府煤田 开发规划小组 , 搞好勘探 、规划和开采准备工作 。高扬文回京后国家煤炭工业部很快成立了神府煤田开发筹备小组 , 陕西省 、榆林地区和神木县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煤田开发领导机构 ,指导制定煤田开发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 。高扬文经请示国家计委,开始频频与外商接触,试图利用外资合作开发神府煤田。是年,煤炭部与美国宇宙油轮公司共同委托伯克德公司编制神木煤田开发“概念性总体设计”,并派出工作协调组协助完成这个任务……
李智盛不断地去国家计委,非常重视给宋平同志的做工作,请近快开发神府煤田。宋平1981年1月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两年半后任主任。他到任后接手编制和执行“六五”计划,当时提出到20世纪末的20年规划设想前10年打基础,后10年振兴,“六五”计划编完接着编制“七五”计划。当时有些领导觉得太保守,不行;还有“前10年打基础”,这个就太慢了,认为应该要万马奔腾,有水快流。邓小平和陈云完全支持国家计委汇报设想。陈云讲还是要按照经济规律来做,看似慢了,实际上是快了。
邓小平提出五年计划里边一定要有几个大的项目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撑,而且不光是着眼于“六五”,还要关系到“七五”和后来更长远的发展。宋平脚踏实地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思想,非常重视能源、交通,还有水利、原材料的建设。“六五”计划,建设投资原来打算安排2000亿元,后来为了加快能源、交通建设,他想了很多办法增加投资200亿元,才把一些需要增加的重大项目安排进了“六五”“七五”。“宋平同志在计委工作的这六年时间,决策干了很多重大事情,而我作为他的秘书也参与了这几项重大工作。 ……‘先评估、后决策’制度的建立。过去国家计委对投资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批了就完了,从“六五”开始,学习国外经验采取组织专家论证制度。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咨询,逼着工程建设项目单位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当时赵紫阳同志批准同意,就成立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这样就把全国项目建设的咨询评估工作给带起来了,现在‘先评估,后决策’已经成为了一个制度,规定投资建设项目必须要经过咨询评估,这样才能减少项目建设上的失误,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坚守原则,严于律己。宋平同志参与的每一个项目他都亲力亲为。他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六五’计划,不断想办法筹集资金完成项目,做好工作安排。他还有一个工作特点是,他一直交代,我们计委综合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要把情况弄清楚。第二是要敢于坚守原则,包括领导人讲的,或者地方上哪个领导人要求的,我们都要实事求是,先听意见,然后综合平衡地分析研究,能办的我们要尽力安排,不能办的即使领导要求的,我们也要坚持原则,敢于讲真话告诉领导不能安排。”(《宋平同志在国家计委工作的那段日子》 陈宗皋口述 审核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记者|朱永旗 黄歆编辑整理 来源《中国经济报》)
李智盛后来这样说:“国家计委主任是宋平同志,宋平同志一听,老做经济工作的,一听这么好的煤,我亲自给他汇报的,一听这么好的煤,也是高兴的坐不住,站起来转来转去的,在办公室,我在他的沙发上坐着了。他问我真的这么好吗?真得这么好吗?我说,真得这么好!他说资金真的那么缺乏,再赔不起,千万要搞准确,我给他打了保票。我说我请示了若干个煤炭专家,我也问了煤炭部和外国有关人,他也问了煤炭部也和外国专家谈过,都说是好。那时候,钻探的己经钻了些孔了,孔孔有煤,煤层很厚 煤层埋得很浅。这个煤大矿一般都是一两千米以下,(神府)煤田,我们打得孔只有十几米,甚至有的都是露天。” (2019年1月17日腾讯视频 榆林传煤中心神东新闻中心《煤田开发头等功臣李智盛》)
宋平被李智盛的为国家操劳,同时也为家乡办实事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去神府来考察。宋平同志来神府的消息,李智盛及时地告诉给家乡,家乡政务人员积极准进行了准备工作。
得知宋平同志来神府,榆林地委特派刘壮民专门迎接。刘壮民是行署副专员,又是神府煤田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组长。他从1980年前后就参加了神府煤田开发前期的陪同、接待、汇报工作。地委书记或李焕政专员布置任务以后,由他到矿区精心组织实施的。
1983年9月16至17日,宋平在陕西省副省长张斌榆林副专员刘壮民等陪同下,视察了柠条塔煤矿。
李涛说:“神府煤田开发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人物:第一个是李智盛,……就煤田开发,李智盛回神木大概十次 。李智盛这个人很简朴,轻车简从,回来也不开车,不坐飞机,就从包头坐火车下来,下来以后给神木打个招呼,吉普车给他接回神木来,接回神木搞调研、考察。李智盛水平很高,写字跟毛体差不多,很爱动脑筋,很爱考虑问题,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很多人。神木、榆林、陕西的干部说,没有李智盛,这个煤田开发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李智盛最后说服了中央领导,争取将神府煤田跟准格尔煤田开发同时考虑,列入中期规划。后来财经领导小组研究煤田开发铁路、公路、港口选择这些规划,他都是一直参与的,一直提了好多意见。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国家计委主任宋平来考察项目的可行性。我那时候是神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就在机关住着。李智盛深夜十二点半左右给我打来电话,我问李主任有啥事。李智盛说:李涛,夜太深了,我不好给人家书记、县长打招呼,给你说,你明天一早,把我电话内容给县领导汇报。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很快要到神府煤田考察,到神木来,你们要做好地方接待准备。宋平这次来正式定这个项目能上不能上,是关键性的一次。宋平是老革命,一定要汇报好。我说你说我记。我记了六七条,他说你很快给县上的领导汇报。我说好的。实际上当天晚上我就到县长、书记家里汇报了,汇报完两个领导一夜谁也没睡觉。这是很大的事情,所以第二天就开始筹备接待工作,准备了一天就基本准备好了。宋平是很务实的,他亲自看了煤田,看了以后很满意,当天说要开这个煤,这么好的煤,我们缺这东西。” 李涛《神府煤田开发初期状况》榆林政协2020年02月21日《口述:像当年支援红军那样支援神府煤田开发》
宋平,后来多次来神府煤田,对一八五钻井队题词:
艰苦奋斗 献身煤海
李智盛趁热打铁,又和陕西榆林人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联系,带着刘汉武等人,在中南海勤政殿向胡启立做了详细汇报。胡启立把听到的情况细心地又转达给胡耀邦,并促成了胡总书记于1985年6月去神府煤田考察。对神府煤田得开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李智盛说:“我一生中就愿意当参谋不愿意当司令员,也不愿意当战士,我认为老当战士的军人不是好军人,我想当参谋,我即使后来离开军队了,我还想当参谋,我还想当领导人的参谋,成为终生的一种职业,我愿意动脑筋,我要辅佐别人,说实话这是当时抗大给我的一种影响,一种教育。” ( 《我的抗大》第四集 《情系抗大》 )
在神府煤田开发这件事上,他确实起到了一位好参谋的作用,他给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当参谋。计委、煤炭部、交通部、铁道部、电力部等有关部委的领导去考察了。1985年11月12日,他非常激动地陪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视察了神府煤田。李鹏视察后高兴地为神木亲笔题词:
资源丰富,大有希望,实事求是,稳步前进!
是日,李智盛陪同李鹏返回北京。他不顾长途劳累,连夜就赶写出了 “《李鹏副总理视察陕北神府煤田的谈话》稿。第二天早上,他让李鹏副总理阅后,即以国阅“【1985】81号文件”分送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各相关部委。
在国务院考察组来神木考察时,榆林行署专员李焕政于1986年5月24日会上:“让我谈还是先开发神府煤田。理由有四:
一,我们的煤田含灰量不到百分之10,准噶尔在百分之30以上。开矿容易运煤难。运一百吨准噶尔煤,等于运了30吨石头。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二,我们的煤开发成本低,只要国家修一条铁路,其他的投资我们负责。 三,听说准噶尔的资金落实了,是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但是用日本贷款,必须买日本的设备,现在日元升值,这不是敲我们的竹杠吗?我们的资金没落实,是外国人要和我们谈,国家不让谈,只要项目定下来,我们明天就能落实资金。 四,我们的煤含灰、含硫低,可以出口创汇。准噶尔煤质差,不能出口,所用的外汇贷款最终还得国家掏腰包归还。
我们的煤田是块肥肉,准噶尔是块骨头。还是先开发神府煤田,给准噶尔办个坑口电站,把电送到京、津、唐,既支援了国家又对内蒙有利。
……几天后,李智盛打电话给我说,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了,马上开发神府煤田。(李焕政《忆神府煤田上马开发的几件事》《各界杂志》2019年第10期)
1986年6月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这是关于神府煤田开发决策的无数会议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李智盛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作出了 《国务院关于加速神府煤田开发的决定》,该文件由李智盛亲自起草,这个文件的下发和贯彻落实,标志着神府煤田的大开发正式开始启动了!因内蒙古的书记布赫反映,说东胜也有煤,东胜和神府是邻居也要开发……后来在神府后面加了东胜两个字,称神府东胜煤田!神府东胜煤田大开发终于开始起动了!
神府东胜煤田大开发,要把煤运出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近快修电路。李知盛在这事上,可没有少操心。他多次和李焕政等商谈。在李焕政等的努力下,如愿以偿!我们看看李焕政的所言:“铁路走向之争 国家决定开发神府煤田后,国家计委在兰州召开了铁路工作会议,会后,国家计委交能司司长带着七八位专家经府谷回北京,专门打电话让我到府谷和他们见面,听取地方政府对神府煤田铁路走向的意见,我赶到府谷后已是晩上,座谈会一开始,交能司司长对我说:‘李专员,告诉你个好消息,国家决定先修从神木大柳塔到包头的铁路,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再修大柳塔到准噶尔到大同的铁路,这样就可以把你们的煤通过大同运到秦皇岛。想听听你们有什么意见。’我说:‘首先感谢国家对我们的支持,先修大柳塔至包头段,虽然运量少,总算是开了个好头。第二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大柳塔经准噶尔到大同的铁路,这个线路的走向值得研究。’交能司长问:‘为什么?’我说:‘第一,煤,最根本的出路是运到沿海,销往沿海城市或出口东南亚国家。而运到海岸,最近的距离是从大柳塔直接向东,而现在是向东北走,线路长,运费自然就贵。第二,大秦线实际是由兰州,经银川、包头再到大同,最后才到秦皇岛,大同以上运力早已饱和,现在上游再增加这条铁路,等于白修。第三,这条线路的地质情况也不好,从大柳塔到准噶尔,线路全在黄河西岸走,是南北走向,而水土流失形成的天然沟壑,在这一带都是东西走向,这就是说,这条铁路不是穿山就是越沟,工程量大,投资自然大。’交能司长说:‘那你认为怎么修好?’我说:‘最好的办法是从大柳塔直接向沿海口岸修,这样线路距离短,可节约运费。从这条线路的地形地貌看,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沟壑都是东西走向,铁路可以顺沟走,也可沿山走,工程量小,投资自然少。’又有人说:‘如果直接向沿海修一条铁路,需要更大量的资金,万一国家拿不出这么多钱,神府煤田大开发就要推后了,那怎么办?’我说:‘这个问题我一时答不上来,请允许我再考虑考虑。’交能司长说:‘已经12点了,大家休息吧。李专员,请你再考虑,我们明天吃罢早饭就回北京,咱们明早边吃饭边谈。’我就这个问题琢磨了半夜。第二天早早起来,就等在了交能司长的门前。司长一开门看到我两眼通红,满脸倦容,十分感动,很客气地请我到他的房间。我说:‘昨天晚上那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如果国家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用大柳塔到准噶尔再到大同的投资,把铁路从大柳塔直接向东修到山西和同蒲线接轨,把煤从北同蒲线运到大同、秦皇岛。第二步,再筹集资金,延伸到海岸。’交能司长说:‘第一,你这个意见有道理。第二,你这种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我回去一定将你的意见如实向领导汇报。’
排除阻力 国家计委交能司长回北京后不久,国家计委主管能源和交通的副主任黄毅诚给我打来电话说:‘交能司长回来后汇报了你的意见,国家计委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准备把铁路从大柳塔向东经府谷,过黄河直接修到黄骅港,为神府煤田修一条专用线。在总理主持的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国家计委的意见,唯独你老乡不同意,要把铁路从大柳塔,经榆林、绥德、吴堡往东修。作为运煤专线,这显然不合理。这位老同志(杨文忠注:郭洪涛),是1925年入党的老资格,总理也不好驳他的面子,只好确定再行酝酿。等意见一致了再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这位老同志的工作只有你做了,如能做通,铁路就能马上干,如做不通,就不知何年何月了。’我一听这话,第二天用一块钱买了3个老南瓜,从榆林出发赶往北京,到了这位老同志的家。我说:‘没有啥好的,带了咱家乡的南瓜,您尝尝。’老同志说:“这叫府瓜,好吃的很,多年没见了,真稀罕。我不会做饭怎么办?‘我的司机说:’你们拉话,我来做。’一会儿,他的老伴回来了,从灶房出来笑着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怎么做起饭来了?’他说:‘是这个小伙子做的。’气氛一下子轻松多了,我趁机说:‘有个事情想和您老商量,神府煤田的铁路,您老的意见由榆林绕绥德经吴堡,过黄河,这就把咱榆林的经济搞活了。但是专家们要直接往东修,我看就让他们往东修,把咱的煤运出去,咱有了钱再按咱们的设想修,甚至还可以修到西安,通车典礼,我请您老剪彩。’他说:“看来你也同意人家的意见,你给他们说这事我不管了,让他们修去。’我说:‘谢谢您老对家乡的关心,对我们的支持。’辞别了老前辈,我连夜到黄毅诚家,向黄主任报告了见郭老的情况。不久,神(木)黄(骅港)铁路开工了。现在还修成了复线,年运输能力超过了1亿吨。
至此,神府煤田正式上马,省委任命我兼任神府煤田公司总经理。以后我虽然调离了榆林,但是经过10多年的努力,神府煤田年产量已超过1亿吨,神木县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榆林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市。陕北被确定为国家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国民经济总产值由原来在全国排第21位,升到了第18位、17位、15位。这当然是全省之力,但陕北能源的贡献,功不可没。前几年,因为治理环境,压缩煤炭生产,陕北能源市场一度萧条。随着治理整顿的深入,大量劣质煤矿被关闭。近两年陕北优质煤价格上涨,供不应求,特别是上了一批煤化工项目,使陕北煤炭产业又上了个新台阶。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前途无量。(李焕政《忆神府煤田上马开发的几件事》《各界杂志》2019年第10期)
李智盛书诗: 回乡抒情 少小从戎志在功,扶摇直上最高峰。 人间春色一览尽,万里风云入我胸。
这诗,说明他非常热爱家乡。他也无私回报家乡,献爱家乡。不光在大大事上倾力而为,在具体事事务上,也会鼎力而为。改革开放之初,神木县仅有一座由10个砖石窑改成的小招待所,根本不适应中外纷纷而来的客人需求,由他出面,向当时的煤炭部争取资金400万元 ,修起了神木县宾馆。他还帮助争取750万元改建了神木唯一的国营煤矿大砭窑煤矿,争取950万元建起了神木平板玻璃厂……
李智盛为家乡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称颂他,但他说那是家乡人民的功劳…… 2020年10月17日,榆榆林市诗词学会邀请中华诗词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李树喜先生讲《讲诗词艺术》,听讲间隙,杨文忠尊敬地问李涛,“老会长(榆林市诗词学会原会长),你不仅在榆林市诗词学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原来在咱神府煤田开发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大功臣!我现在练写诗,等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也要写诗赞美你!”他笑着说:“年轻人,你不知道具体情况。在神府煤田开发中,我是兢兢业业地出了一些力,但和真正的功臣们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神木开发第一大功臣是李智盛。我和他有过不少交往。后来,我代表咱榆林地委专门采访过他。我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家乡由穷变富了!家乡怎么富的?是由神府煤田开发带动富起来的,所以你的功不可没!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后人们大家都会记得你!他认真地说,我告诉你,好比有一个宝库,我手上拿着一把钥匙,开了一下宝库,工作都是你们做的,家乡人民做的,尤其是全国人民做的!功劳应该是这样叙述 ,我仅仅起了一个钥匙开了一把锁的作用,一下打开一个宝库,大宝库。我说,对,一把钥匙打开一个宝库,大宝库。家乡人民感谢你,感谢你!感谢你给他们家乡人所做出的贡献!历史会浓墨重彩地给你记上一笔!他又说,为家乡人民办事,我应该。因为我是神木人,我吃得是神木的小米长大的,是神木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我在外地工作几十年,为家乡办事,是我应该做的事,是我分内的事,我不把这个功劳算在我头上!……李智盛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是一个无私为国家为家乡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你写诗不要赞美我,要赞美咱们的楷模,真正的大功臣李智盛!”听了李涛的话,杨文忠感慨万千,当即让也参会的姬雪玲给他们照了相,作为珍贵的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