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开山者--申小华 摄
图二:二锤开石--唐亚非 摄
图三:唱着石匠号子撬石头--唐亚非 摄
华蓥山是中国历史名山,它因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及悠久的佛教文化而名满天下。华蓥山自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以来,就成为四川佛教圣地,古有“西朝峨嵋,东朝宝鼎(今华蓥山宝鼎)”之称,现存有宝鼎光明寺和高登古刹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地——南宋•安丙家族墓群等。华蓥石匠号子现已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蓥市山多、石多、石匠多。安丙家族墓群因其石刻雕刻细腻圆润、线条流畅,形象逼真,超过了同时代的大足石刻而闻名全国,被列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可见,华蓥的石匠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历史上,在今华蓥市的双河、永兴、明月、阳和、观音溪、庆华等地,曾拥有多处大型采石场。采石场大都远离集镇,地处偏僻,开采石匠难免孤独、寂寞;开山采石,钢仵撬石、抬工运石都是繁重的体力活。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华蓥石匠号子因其繁重艰苦的劳动而产生,因优美动听、打诨诙谐而世代流传。华蓥石匠号子是石匠们繁重劳动时真情流露,反映了石匠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处于社会低层人的精神面貌。华蓥石匠号子是石匠们在劳动中为协调动作而唱的极为原生态的歌谣,大多在集体劳动时使用。华蓥石匠号子曲调简单,节奏自由明朗、富于山歌野味;歌词一般为七言、四言,少有散板,讲究韵律,有板有眼,朗朗上口。华蓥石匠号子一般分大锤号子(开山号子)、撬石号子、抬石号子。打大锤一般是由两个人交替进行的劳动,要求各自唱一歌打一锤,表现形式为对唱,唱时为预令。唱完时举锤,落锤到锲子上时呼“嘿”,结束一锤劳动,然后由另一人接唱号子,重复劳动动作。大锤号子高亢悠扬,激荡人心。撬石号子节奏明快,它采用一领众合的表现形式,领唱为预令(集蓄力量)合唱为动号(一齐发力)。一领众合,交替进行。抬石号子一般只有明快的节奏而无曲调,讲究音韵。华蓥石匠号子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力极强,例如:“大锤一把,八大金刚。锲子二排,钻山凤凰。弯尺一把,四角四方,铁撬两根,像对鸳鸯。”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大锤、锲子、撬棍、弯尺各自的作用;“太阳落坡坡背黄,情妹出来收衣裳。衣裳搭到手挽上,手把竹杆望情郎。”寥寥四句号子,细腻而传神地描绘出了夕阳下一位村姑痴情守望情人的动人景象,表现出石匠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岩上大嫂下坡来,黄泥裹着绣花鞋。”通过两句极为形象的比喻,描绘开山的石头滚下山坡的情景;“年青气力不用够,等到老来把气呕。”预示着人生的激励和警示。
华蓥石匠号子是华蓥石匠在繁重劳动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原始形态的艺术创作,用的都是口语,明白清楚。讲究韵律、节奏欢快;乐曲短小,简单上口,易吼易唱;歌词中“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娴熟,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呼喊号子则运用了对唱、领合、说白等形式。表现自如。通过呼喊号子,表达了石匠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等复杂情感。总之,华蓥石匠号子是讲究学习、借鉴民间音乐的一部好的教科书,也是研究川东社会历史、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
华蓥石匠号子起于何时,已无史可考。根据已出土的南宋•安丙族群墓的精美石雕来看,至少南宋以前华蓥山一带的石工人数众多且手艺高超,华蓥石匠号子也就盛行了。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华蓥、广安、岳池等地石堂口石匠所呼喊的号子,采用的曲调都基本相同,歌词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因为华蓥石匠号子有较为固定的曲调,石匠们在劳作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兴注入新的歌词,即托物咏感,即兴创作。所以,华蓥石匠号子从内容上也随社会历史和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