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民俗文化--滑竿抬幺妹
华蓥山宝鼎庙会
华蓥幺妹抛绣球
华蓥幺妹在山中
华蓥壮汉争绣球
新姑娘在歌堂上歌唱
洋幺妹向游客致意
华蓥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种类很多、异彩纷呈。从1978年华蓥建置以来,特别是华蓥建市后,文化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人员,拨出经费,挖掘整理,精心打造,推出了一批有名的文化品牌,申报并获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华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7个,绚美了非遗古风,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华蓥山幺妹节、华蓥山宝鼎庙会等,已经形成了每年都要举行的传统,且规模较大,在广大群众中声誉良好,彰显着持久的生命力。
华蓥民俗 先辈创造的精神财富
据华蓥市史志办专家介绍,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群众的生活紧紧相连、息息相关。它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精神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通过传递、演绎、发展,逐步成为了今天所见的不同类型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文化。
在华蓥这方土地上,民俗文化种类纷繁,博大精深。如今的华蓥市是由广安县、岳池县、合川县划出的一部分所组成。华蓥独有的地缘风貌,孕育和培养了一代代的华蓥山优秀儿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巴人,凭着强大的发展势力,灭掉他族而建立巴子国,辖川东及湖北大部分地区。直到公元前316年,秦统一蜀之后进而统一巴,四川包括川东地区成为秦国势力范围。秦于此设郡县进行治理。经秦、汉、魏、晋,历唐、宋、元、明、清,直到当代。无论社会制度怎样变更,华蓥山地区始终顺应着历史发展。经济文化在与外界的碰撞、融合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态。历史上大的战争对华蓥山经济带来摧残和抑制,大的移民活动,又曾给地方经济产生结构性影响。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华蓥山人民深厚的精神文化。华蓥市建置较晚,1952年,行政区划调整,合川县划庆合乡为岳池县辖,是年,华蓥为广安、岳池两县所辖,属南充专区。1978年11月10日,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成立华蓥工农示范区(县级)。1979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华蓥工农示范区为华云工农区(县级)。1985年2月4日,撤销华云工农区,设立华蓥市并改“云”为“蓥”(县级),辖区不变。1993年7月2日,广安地区成立,华蓥市划归广安地区管辖。1998年,建立广安市,华蓥市则为四川省直辖市(县级),由广安市代管,市治地蓥城。2001年9月,广安县瓦店乡划归华蓥市管辖。2006年8月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瓦店乡更名为“红岩乡”。
华蓥民俗文化按社会风土分类,大致可分为:一、民间习俗,如生产习俗(忌戊:即忌戊日、栽秧、薅秧、尝新、建房择吉日)、交易习俗、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行旅等)、礼仪习俗(婚嫁、丧葬、祭祀、庆贺等)节日习俗、忌讳与迷信等。二、宗族家庭(姓氏、家庭、宗族等)。三、宗教信仰文化。四、社会风尚。五、方言(语音、华蓥方言、土音土语、俗语、俚语等)。按文化范围分类,大致可分为:一、社会民俗文化(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二、物质民俗文化(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三、精神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各种禁忌、伦理道德、民间传学、游艺、民间竞技等)。
华蓥“非遗” 绽放民俗的绚丽风采
华蓥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先后被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评为“非遗”的就有29个。申报并获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婚嫁歌》、《华蓥滑杆抬幺妹》、《华蓥山宝鼎庙会》;申报并获批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安丙丞相的传说》、《云童舞》、《婚嫁歌》、《华蓥滑杆抬幺妹》、《宝鼎庙会》、《石匠号子》、《华蓥(天池)彩蚌壳》、《华蓥山石刻艺术》、《四个大字》;申报并获批华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安丙丞相的传说》、《云童舞》、《婚嫁歌》、《华蓥滑杆抬幺妹》、《宝鼎庙会》、《石匠号子》、《天池彩蚌壳》、《华蓥山石刻艺术》、《车车灯》、《连响》、《高脚狮子》、《紫金钟传说》、《茶馆小调》、《双枪老太婆的传说》、《唐家河坝操扁挂》、《仙女洞传说》、《褒先寺的传说》等。
《婚嫁歌》是华蓥山区嫁女时“坐歌堂”民俗上传唱的歌曲。“坐歌堂”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华蓥山区的一种民俗活动:每逢新姐儿(准新娘)出嫁前夜,亲朋好友们便聚集一堂,用歌声祝贺新娘出嫁,用歌声代为新娘抒发离别娘家的依恋之情,用歌声歌颂生活;媒人用歌声夸赞婆家的殷实,伴娘用歌声代新娘向父母、兄长讨取“压箱”等。歌堂往往设置在新姐儿家的堂屋正中,里面搁一张或两张四方木桌,桌上摆满干果等食物,古风淳朴,民俗气息浓郁。
“坐歌堂”历史源远流长,相传隋唐时期兴起。《华蓥市志》详细记载了川东地区“坐歌堂”风俗活动:“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唱歌。歌阙,母女及村姑伯姨,相而泣,循叠相继,达曙乃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川东特色并具有一套完整程序的婚嫁礼俗“坐歌堂”也逐步形成。
“媒人是条好吃狗,这家吃来那家走。男家吃人大腊肉,女家又饮高粱酒。”由于“坐歌堂”所唱的《婚嫁歌》都是类似于此的结构简单、语言通俗、幽默风趣、上口易记的歌曲,广受群众喜爱。2006年,华蓥市政府拨专款10万元,收集创作了“坐歌堂”节目,文化部门还把“坐歌堂”这一民俗按原生态的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在当地及广安市演出。2007年3月,“婚嫁歌”(坐歌堂)上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华蓥每年都要拨专款用于发掘、抢救、保护“坐歌堂”等传统民俗项目。
《华蓥滑杆抬幺妹》,这是一年一度的“华蓥幺妹节》上的主要民俗活动。“华蓥幺妹天下靓,川东壮汉争睹芳;滑竿抬她上山来,伴君共度好时光……”这首流传在华蓥山区的“滑竿抬幺妹”歌谣,直言快语,真实感人。
“滑竿抬幺妹”,是华蓥山区人民的传统习俗,已有1250多年历史。早在唐代,在每年六月观音菩萨得道日子前后,华蓥山区都要举行“滑竿抬幺妹”比赛,年轻的汉子将漂亮的幺妹抬上华蓥山,拜佛观景,汉子与幺妹相中后,就结为秦晋之缘,白头到老。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滑竿由两根韧性极强的斑竹,配以凉椅捆扎而成;幺妹经过梳妆打扮,一般头饰美观,身着漂亮衣服,手持绢花,脚穿花鞋,娇美动人;轿夫经过一定技巧的打扮,一般是毛巾裹头、身着布褂,下穿九分裤,脚穿草鞋,年轻气壮。幺妹:是农耕(林牧)文明背景下对农家未出嫁小妹的称谓。滑竿抬幺妹就是轿夫(抬脚)一前一后,幺妹坐于椅中,自撑油纸伞遮阳,轻颠漫颤自在行走。其程序通过上滑竿,起滑竿,颠试滑竿,各种路途状况号子呼应提示,途中风趣逗乐以及下滑竿等环节的细化,形成为完整的行为范式和文化情味。随着竞技活动比赛的兴起,这个活动逐渐有了竞技、表演、展示、欣赏等成分,形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态。
近年来,华蓥多次举办“滑竿抬幺妹民俗趣味体育比赛”,以展示华蓥儿女风采,活跃山区人民文化生活,文经结合,以文促经,打造华蓥,发展经济。每次比赛,数十位幺妹参赛,颇为壮观,参观者数万人,热闹非凡,已成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蓥山宝鼎庙会》,亦称华蓥山香会,每年均要举办,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据《清·华银山(今华蓥山)志》载: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宝鼎山下寺庙如春笋般建立,山下四周至宝鼎,沿途大小寺庙,多达49处,历朝历代,香火不断,延续千余年,至清中期达到鼎盛。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得道之日,山下各地善男信女为了还愿,在神首、香头的带领下,成群结队,敲锣打鼓,上宝鼎上香还愿,祈求吉祥,形成了声势浩大、闻名天下的华蓥山宝鼎香会。
华蓥山宝鼎香会,起自佛教,却源于民间。它历时千年,规模宏大。它是普通民众的民间信仰表现形式,表现出民众祈盼吉祥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它是研究川东社会风貌,人文风俗及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文艺的珍贵教科书。
“云童舞”:是华蓥山特有的民间文艺。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九这段时间,成百上千的香客队伍,带着祭祀礼品,浩浩荡荡,锣鼓喧天,跋涉几十里、上百里山路到宝鼎朝拜,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云童舞是这个队伍的开道仪式,1956年,华蓥民间老艺人创新《云童舞》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了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奖。其表演人数至少四人,多则不限,但必须成对,表演时一般无音乐,唯有锣鼓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