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
站在大渡河边,远眺泸定桥,谁能够忘记那个炮火纷飞,淋漓鲜血与英雄身影相交织的夜晚?
建筑,是凝固的诗篇。泸定桥,就是凝固在大渡河上的一首英雄史诗!
经过雕刻着22位勇士头像,却只有5位勇士名字的“铁索军魂”纪念碑,走近泸定桥。
桥的东端,隔着马路有一块字迹模糊的《康熙御碑》,记述了建桥始末。
泸定桥两端的桥头堡为木结构清代建筑,风格独特。红墙青瓦,檐上饰以城墙垛口的造型,檐下雕画人物花卉图案,顶上两只相对的凤凰内侧又雕了两条穿云而来的戏珠蟠龙。匾上“泸定桥”三字是康熙亲笔所书。对岸亦有一座同样题字的竖碑,上方还有“河山统一”四个字。这,不仅是康熙帝的心愿,更是百姓对祖国安定稳定、人民团结和谐的期盼。西端山坡上的观音阁,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位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妄想。
泸定桥由13根铁索构成,每根铁索约重2.5吨,长103米,9根铁索做底链,上铺木板形成3米宽的桥面,4根铁索分列两侧作扶手。13根铁索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桥之两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让铁桥永葆坚固。
关于沉重的铁索如何牵到对岸,有一个故事:正当大家对铁索一筹莫展的时候,来了一位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到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劳累过度而死去……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修建此桥时,周围各县的能工巧匠都云集于此,共商大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拴在竹筒上的绳索,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过去。由此可见,泸定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踏上泸定桥,透过铁索上的木板空隙往桥下看,一贯不会恐高的我竟也有了少许晕眩——大渡河水太过湍急,即使在大白天,我也只敢顺着中间铺得比较密实的木板行走,一旦遇到人群涌来,桥摇晃得厉害,而我又不得不把脚跨到能看到河水的稀疏木板上时,心慌的感觉就异常明显。
当年,那个漆黑的夜晚,红军强渡的就是这一条河,飞夺的就是这一座桥?不管后人的记载有多少差异,光是那份胆量就足以令人由衷钦佩。后来,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而那些英勇的身姿和名字却随后就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难以寻觅,这是一桩非常遗憾的事情。而像他们一样,为了理想信念,默默付出,没有留名的勇士,在中国革命史上又是何其多!
重走红色之旅,不由人不回忆那纷飞炮火中逝去的生命和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桥边,搓着麻将,过着悠闲日子的人们,又怎能不珍惜这鲜血换来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