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22日,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70年后的今天,我们深切悼念英勇献身的先烈,深情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颂扬举世无双、震撼世界的长征精神。目前,在广州尚健在的有母广贤、孙中华、李辛、苏广泰、苏武明、杨焕章、郑佩德、胡定伦、谢小梅、谢燕成、路正品、廖金山、白福义、宋邦洪等14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广州市委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下,记者近日走访了其中4位红军战士,谈起当年的长征壮举,老红军们神采飞扬、兴奋激昂。
爬雪山马尾巴救了一命
李辛:1913年2月生,江西瑞金人。长征时在红一方面军二师五团。
92岁高龄的李辛,言谈举止之间军人风采不减当年。提起长征岁月,李老语气依然十分激动。李辛出生在江西瑞金一个贫雇农家里,父亲给地主打死后,母亲被迫改嫁,妹妹也卖给了人家,才五六岁的李辛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孤儿,十来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做工。1930年,李辛参加了游击队,1931年,游击队正式编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李辛在团部当通讯兵,1934年10月从福建出发参加了红一方面军长征。
“最难忘的是爬雪山啊!那年6月,红军开到夹金山下,夹金山一直插进云霄,一年四季都积着厚厚的雪,空气稀薄,呼吸非常困难。大家都穿着单衣往雪山上爬,有的人被大风吹倒,马上就被冰雪埋掉。走到半山腰,突然间来了暴风雪,同志们只好把背包里的衣服拿出来穿在身上,首长叫大家赶快做准备,话还没传完又一阵鸡蛋大小的冰雹呼啸着打过来!真像置身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啊,撑着雨伞、裹着油布都没用,震耳的冰雹声,简直像天塌下来一般。我的双脚也陷进了雪里,警卫班的同志们拉着我走,可是双脚不听使唤,最后还是拖着政委的马的尾巴才起来的。”
“我们越往山上爬越感到呼吸困难,觉得好像胸口压着两块大石头一样,透不过气来,心在怦怦地跳,就连张嘴也感到困难。下山时山背面没有太阳,更加寒冷,我们浑身哆嗦,连跑带滑地往下滚,高兴的是,没走多远,就碰上了带着‘扩大川西北根据地’标志的四方面军同志,我们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激动,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欢乐的泪水流了满脸。”
只要不毒死人的都拿来充饥
苏武明:1914年12月生,四川宣汉人。长征时在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二九七团。
1933年苏老参加革命,童年留给苏老的只是痛苦的回忆,父母是贫下中农,自己是个放牛娃,没有书读,红军到了宣汉县后他就毫不犹豫地参军了。
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是最难走的一段路,那纵横六百多里荒凉的草地,一只鸟兽都没有,全是沼泽。水是淤黑色的,大部分有毒,有的人不慎饮了毒水,肚子就发胀死去,脚上的伤口被毒水浸了也会溃烂。草地底下的水比地面的积水要冷得多,一次我不小心左脚踏破了草皮陷入深坑,被冻得刺骨的痛。”
“那里气候变化无常,时而微风细雨,时而狂风暴雨,或下着豆粒大的冰雹,整个天空常常被那阴霾迷蒙的雾气笼罩着,不见天日。我们穿的衣服很少,一个个冻得口黑脸青,晚上就更难熬了,只好三人一堆,坐在湿透的草地上,背靠背取暖,大家都在打哆嗦,牙齿格格地响。待天亮部队集合继续出发的时候,有的同志便起不了身,永远长眠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了。”
“进入草地的第四天,粮食缺乏越来越严重,大家只有靠采摘野菜、树皮、草根等充饥,只要不毒死人的都吃。经过整整7天的草地行军,走了六百多里路程,我们终于胜利地通过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可我所在的那支队伍由出发时的30多万人最后只剩下3万!尽管如此,活着的战士们仍然士气十足,继续向北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