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灵璧县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得了省政府督查激励的喜讯,激情难奈,有一种欲探其究再分享的冲动。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农综中心的王海军主任终于抽出时间带我去看下楼镇燎原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张桂高的家庭农场。轻车简从,秋风送爽。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和煦的秋风吹抚着金黄色的稻穗翻滚着希望的浪花,大马力的铁牛后面飘荡着土地的芬芳。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野里收割机穿梭的轰鸣,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汇聚成了一曲浑厚的秋色交响。这就是灵璧县下楼镇刘庵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第一个秋收景象,也是灵璧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农综开发旱改水,稻花香里说丰年。图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水稻喜获丰收。鲁兵/摄
先前了解到灵璧县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面积共10.6万亩,其中新建面积4.6万亩,改造提升面积6万亩,项目总投资26700万元,涉及黄湾、虞姬、杨疃、尹集、冯庙、大庙、渔沟、下楼、大路、朝阳等10个镇19个行政村及1个家庭农场。而这全县唯一的一个家庭农场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便是张桂高,我即刻对这位精致身材,一脸劳动色,闪烁睿智双眼的中年汉子产生敬佩。
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的话,张桂高的年龄正处在人生的秋天。他低调为人,成熟稳重,犹象秋天熟透了的稻穗,沉甸甸而不随风飘荡,毫无张扬之状。很难想象他这般身躯藴藏着追求和探索的力量,携着责任和感染力。我把笔触移向了他,同他攀谈,我感受了他对土地的情怀。“都说农业大国,以农为本。可眼下有多少人离土背乡?又有多少人愿意返乡重操旧业?千百年来流传着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一句话,抑或这无奈的传承养育了人们,许是土里刨食禁锢了人们,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种植结构单一诸多因素限制了农业发展。国之根本需要我们新一代农民来传承创新。”张桂高这一番滔滔不绝的话令我惊奇,这逻辑和高度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或者说 “土专家”能够有的高度。经同来的县农综办原主任王俊暗示,我才知道张挂高是一位“凤凰男”,早年毕业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外出务工小有成就后他响应灵璧县政府号召,放弃了在外面的优渥工作,演绎了现代版的凤还巢,回到了家乡当起了“吃自己的又不管穿的”农场主。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向高乃趋利避害,水往低是自然现象。张桂高这种反常规,或者说超自然的行为,在当时令许多人不理解,我试探性的,委婉地问他从城市的繁华到农村的寂寥心里有多少反差?“没有反差,只有挑战。”他的秒答让我始料未及,好在我的反应优于常人,顿悟他这是把回乡务农当成了事业的新起点。
几轮寒暑的洗礼,几番风雨的历练,张桂高的家庭农场名声鹊起。他不是简单地包地不撂荒了事,也不是春投一粒籽,秋收一箩筐的周而复始。而是认真探索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关系,千方百计让土地增效,尤其是种养结合的模式,在当下确实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潭浅岂能卧潜龙,借波方可展风帆。张桂高赶上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快列车,他的志向被激发,他要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就要扩大经营范围,于是他以自己的农场为点,向着乡亲们划出了一个大大的同心圆。在他的圆圈内的土地托管形成了实质性的小田并大田,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拓宽了空间,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2012年张桂高顺势而为注册成立了灵璧县燎原种植专业合作社,燎原二字暗喻着尚可扩展更大的空间,代表着惠己达人的奉献心愿。合作社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肉牛养殖、秸秆加工、土地托管经营,以及各类农事综合服务。现有入社成员282名,妥妥一个上世纪60生产队的规模。他们以土地入股,按照技能分工,根据股本和贡献分红,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促进发展的路径。不用细说社员们如何得到的实惠?土地连片了,大型农机具能够施展得开,联合收割机朝夕抢阴睛,深耕机抢墒抢种都先人一步。社员们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最关键的是社员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传统质朴被重新启动。今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期间,有一场暴雨把刚刚开挖的沟渠灌满。社员们看到张桂高一个人在排水,也都自觉地回家拿着铁铣农具,主动到项目区低洼处帮助清沟沥水。一开始四五个,后来五六十个人,发展到了近百人的队伍在原野里劳作。灵璧县水利水电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公司陈尚芬经理督导项目工地时,意外看到如此壮观景象,感慨地说:“我仿佛看到了淮海战役支前的景象,这是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深入人心才有的凝聚力啊!”
潮头勇踏浪,大地涌飞歌。张桂高的沃土情怀感染了社员们,他们卯足了劲,一步一步踏平坎坷,一步一步走上坦途。2019年灵璧县燎原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同年荣获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合作社现有钢构机械库一座,拥有日产60吨的粮食烘干设备,大型拖拉机100佘台/套和各类农业机械配套机具,存栏100余头的肉牛养殖场一座,以及办公场所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合作社的年收益达150余万元。每年仅原粮烘干塔一项就可以为刘庵村里集体经济提供15万元的收入,今年合作社在下楼镇收储秸秆6万亩,为所涉及的8个行政村提供了30万元的收入。
创新意识,科技领先。2023年合作社共实施无人机统防统治27万亩/次,2024年飞防30万亩/次。今年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00亩以上。张桂高注重高新科技在那样方面的运用,善于抢占科技“制高点”, 正当别人停留观望拖拉机无人驾驶辅助系统时,他悄然“抢滩登陆”科技前沿,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无人驾驶辅助系统用于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开沟和播种。 在不断总结完善中,提升种植和田间管理水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在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方面,就业内而言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抢汛期,赶工期,抓预期。”图为项目区排灌涵施工现场。 卜召军/摄
2023年张桂高被评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评定为高级农经师职称,担任县级科技特派员。 在享受他成功甘甜的时候,有谁能体会他初创的艰辛?凡是稍有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农业生产是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营生。而精明的张桂高却用“破烂”填补了这个短板,他在自己的家庭农场辟出一块地开始了废品收购站,用辛劳,用诚信把一个不靠集镇街道,交通闭塞的地方变成了废品交易中心。到现在他的废品交易的流水依然是合作社的资金支撑,以至于乡邻中间流传着对他的的赞誉:“昔日破烂王,今朝摩登郎。旱田改水地,稻米千里香。”这也是对张桂高科技种植最好的褒扬。
“责任是我的源泉,信任是我的动力。”张桂高的口头禅,我听来特别有哲理,人没有责任将会碌碌无为,信任会让人倍添力量。张桂高被推选为宿州市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他没有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牢记为人民行使话语权,认真做到下情上传,政令下达,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针对农业领域的议案建议。其中《关于疏通我市农田沟渠毛细管网防内涝促进粮食稳产增收的议案》和《关于振兴我市肉牛养殖产业取消和退回肉牛养殖场用地复垦押金的议案》,在议案中他本着献言资政的原则,中肯地就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和盘托出,把农民期盼的,尚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也在议案中体现。这些议案中的问题,如秸秆收储运,青贮饲料等资金瓶颈,和取消复垦押金及退还均代表着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被评为优秀议案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