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头条
会县结对谋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组图)
2024-04-07 10:45:59
作者:张敬永、邱林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2024年4月1日,保山市饮食健康保健协会会长杨建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所书记刘光华、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东方分会秘书长张敬永以及企业代表一行10余人到保山市施甸县考察乡村振兴工作,与施甸县人民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投资促进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县科协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当地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由施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田欢主持。首先,田欢介绍了施甸县县情、乡村振兴工作重点以及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他讲到,施甸县低纬度、高海拔,适合从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各种植物生长;土壤无污染,且富含硒等微量元素;降雨量充沛,水源洁净,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这种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生产绿色、安全、健康、价值高的特色农产品,是种植茶叶、高山蔬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理想之地。但是,施甸县虽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却因为信息闭塞、资金和技术缺乏等原因,导致特色农作物种植产业优势不突出。

    自2020年5月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选派教授团队聚焦施甸农业特色和富硒资源优势,完成大量基础数据调查、富硒作物种植示范和保山猪养殖试验示范研究,为施甸县富硒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建设性规划。利用富硒科研团队在硒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在施甸县有计划地发展特色富硒农产品,将高校科技优势和地方生态资源优势联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形成了以“摸家底—做示范—制规划”为主线的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2022年10月25日,施甸县申报的“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旧城乡)天然富硒地块”已被中国地质学会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这给施甸县“富硒+”特色农业地质产业发展带来福音。2023年,施甸县紧抓产业发展机遇期,成功培育富硒水稻、茶叶、豌豆等示范基地3000余亩,认证富硒产品3个,并开发富硒七彩花生、富硒苹果等系列富硒产品。同时,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定点帮扶机遇,以施甸县由旺镇杨家社区为主阵地,有力推进各类创新试验,联合开展富硒农业推广等项目,助力打造杨家乡村振兴示范村,成功打造富硒青豌豆、富硒七彩花生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660亩,富硒青豌豆全部达到国家富硒标准。同时组织杨家社区与施甸县农产品供货商签订了《富硒青豌豆供货合同》,联合企业开发80余种农副产品,完成包装设计、商标注册和“832”平台上架销售,并发挥学校消费帮扶契机,2023年实现村级销售额21万元,盈利3万余元,带动村民200余户1000余人增产增收。

    下一步,施甸县将借助“国家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契机,结合全县“两系核不育系”水稻育种、优质大米、“两青”豆类、“保山猪”品牌、“天然温室”蔬菜、“高山”茶园、食用菌等优势农业加之县境内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富硒+x”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富硒水稻、富硒豌豆、富硒蔬菜、富硒茶叶、富硒牛肉、富硒猪肉、富硒水果和能带动的相关旅游业等的富硒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天然绿色富硒农业成为施甸农业的金字招牌,以培育“天然绿色富硒农产品”为重点,以“营养健康、好吃好卖”为产品定位,聚焦富硒产品的开发,壮大硒产业规模,形成硒产业集群,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规模化的特色富硒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富硒农产品名牌,建立完善一套农业优势产业的科技和市场创新体系,扶持兴办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全力推进施甸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理事、云南省健康管理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省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兼健康促进政策法规与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山市饮食健康保健协会理事会会长杨建标介绍了保山市饮食健康保健协会协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保山市饮食健康保健协会(简称为健保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是由全市卫生健康、教育体育、预防保健、中医养生、医疗康复、食品营养、农、林、水、资源环境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全民大健康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科研开发单位、餐饮企业及健康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科技专家自愿结成的行业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团体。协会成立以来一是创办了《健康保山报》内部发行对开四色编印46期,免费赠阅了30余万份;二是开办“健康保山大讲堂”每周一讲,连续举办健康科普公益讲座200余场次;三是在市区老年大学开办“饮食保健班(社区健康倡导员)”10余期,为社区培训健康科普宣传骨干1000余人,选拔组成了一支近千人的社区健康科普志愿者团队;四是举办“国家公共营养师”认证培训8期,培训高级营养师390余人,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和学校教育系统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储备了一支营养健康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五是开展社区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试点暨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干预等课题研究,在中心城区的马里社区成立了居民健康学校和健康(慢病康复)俱乐部,指导慢性病人开展自我保健健康管理,于2012年创出了“兰城健康教育123模式”在全国推广,指导将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是连续多年举办保山市营养健康学术交流活动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七是聘请了台湾师范大学博士郑惠美教授(时任台湾健康促进与卫生教育协会理事长)为保山市人民政府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学术顾问,在全市多次开展了系列培训指导,八是指导和发起五县市区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的筹备成立,还在全市举办了数届乡村健身气功竞赛,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行动;九是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开展健康立法研究,于2013年12月最终定稿起草《关于健康立法的建议》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健康教育法(立法建议草案,15章108条)》于2014年联络了15位全国政协委员、31位全国人大代表分别联名提交两会,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获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展开立法调研,2015年再次修改并联络45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健康立法,誉为“健康立法、保山首倡、云南先行”。

    特别是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期间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一是加大协会国际合作交流专业委员会的民心相通民生民间交流工作力度。疫情初期,缅甸曼德勒华人华侨不但捐钱捐物声援武汉抗疫,缅甸曼德勒云南同乡会迅速组织为云南省捐款捐物,四处采购口罩等抗疫稀缺物资,曼德勒在为保山各县市募捐钱物之后还专门组织当地178个家庭和企业定向为隆阳区捐得缅币723万,折合人民币40009元,最后通过红十字会由本协会转交隆阳区。二是缅甸疫情爆发后,协会积极主动出击,在抗疫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在海关和云南中医药大学及保山工贸园区缅甸缪达工业园及缅甸华商企业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下,先后多次捐款30余万元及数十万元抗疫物资及时送給了缅甸鹏东悟国际大学、缅甸传统医药大学等急需单位,快速将保山市外办15000元抗疫救助物资送达指定地点,得到了缅甸华人华侨及曼德勒地区居民的普遍好评;三是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教育体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科协等单位的支持下连续举办“全民营养周”、“老年健康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四是牵头协调促成保山技师学院与缅甸果文学校共建“线上职业技术培训”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期;五是配合海联会举办“华校教师网络培训”;六是与缅甸果文学校共建“健康科普三语进华校”四期,网络热议关注度持续新高,仅一条微视频的阅读量就已经达30余万次;七是首倡发起“捐蔬菜援上海”行动,联合会员单位分两批捐送新鲜蔬菜64吨,价值30余万元,受到上海市民政局、街道、社区好评;八是主动承接并圆满完成云南省社区健康倡导与行为干预示范试点课题项目;九是主动承接全省八五普法健康促进普法巡讲任务,2022年超额圆满完成了昆明市、保山市、大理州和德宏州四个州市19个县市区32场次大型专题培训,2023年完成了丽江市、楚雄州和怒江州三个州市9个县市区17场次大型专题培训,2024年将继续完成临沧市、普洱市、昭通市、玉溪市、曲靖市和迪庆州、红河州、文山州及西双版纳州九个州市的健康促进普法巡讲宣传活动,三年实现全覆盖。

    他讲到: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健康中国行动、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战略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成绩斐然,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奖励。2015年10月被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授予“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称号,同年12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普日特色活动组织单位”同时还荣获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第一届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杨建标指出,协会新时代的主要工作是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联合全市邀请国家级、省级协会“会县结对乡村行”助力乡村振兴。希望能够与施甸县签约结对,邀请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省健康管理促进会、云南省健康教育协会、云南省乡村旅游协会组团持续开展乡村行活动,发挥省市协会社会组织优势,积极配合《施甸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增砖添瓦、建功立业。

    他还特别建议尽快成立施甸县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每年结合5·17全民科学补硒日开展科普宣传,助推施甸县硒产业的发展,为施甸县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中国科协十大代表、高原特色热带农业科学传播团队首席传播专家,“科创中国”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团团长,农业农村部保山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所书记刘光华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整合优化县域创新创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助推乡村振兴成果转化,充分利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所技术优势为施甸县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施甸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东方分会秘书长张敬永讲到: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相促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应该坚持“以农为本”,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乡村振兴的内涵:农业为主导,多产业联动

    以农业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融合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科普会展、教育培训、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多个相关产业,构建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结合体;形成一、二、三产业各领域全面拓展。多种业态并存,有机交织,多元经营,共同发展。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处的良好格局。

    乡村振兴的模式:政府、企业、科研三方协同

    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单位三方相互签订协议,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构建一个相互依存、高效运作的稳定支持架构。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纽带,按现代企业制度明晰农业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农户三者责权利关系。突出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管理、品牌等核心支持作用。强化科研单位人才、技术、品种等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的使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担负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新农村发展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着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的使命,从长远来看还担负着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历史使命。

    乡村振兴的机制:综合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发展

    做好规划与政策制定,加强区域资源要素的统筹。重点扶持引领作用大、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投资,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投入、技术应用、组织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

    以劳动联合、资源联合、资本联合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研单位等有机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开发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记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党支部书记向瑞(组图)
·下一篇:无
·开发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记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党支部书记向瑞(组图)
·千年古村展新颜,这名“兵支书”有妙招(组图)
·泛华集团考察京科伦冷链仓储企业(组图)
·人们爱喝润泽东方山泉水(组图)
·推动落实碳中和发展(组图)
·用好红色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之西南篇
·“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之西北篇
·“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之华中、华南篇
·“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之华北、东北篇
乡村振兴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乡村振兴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