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上井冈山,踏寻先辈路。上午,我们参观了井冈山战斗全景演示和革命历史博物馆,下午即走上了朱德总司令当年挑粮走过的小道。
直通黄洋界哨卡的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市大陇镇源头村。中学课本里《朱德的扁担》,成为这条小道的光辉纪录。大概是因为穿了红军装的缘故,从生龙活虎的二十出头的年轻后生,到年过半百
的一大批新闻界前辈,今天走在朱德挑粮小道上都显得格外精神。
没走多长时间,很多人的衣服在三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就湿透了。看到旁边一个“小鬼”实在累得不行了,我就劝她:“你歇歇再上吧。”小姑娘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没事儿,我还可以坚持,红军当年都是挑着粮食上山的,我们两手空空再爬不上去,就实在不像话了。”虽然上气不接下气,这个“红小鬼”还是没有放慢脚步。队伍中的老大哥、本报记者韩秀琪,累得气喘吁吁仍不顾大家的劝告坚持爬山:“朱老总当年快五十岁了,还不是照样挑着几十斤的担子一天来回几十里,这几里山路难不倒我。”
穿行在茂密的山林小道中,我仿佛看到当年是如何的“雄关如铁旌旗壮,小径挑粮老总忙”,一根扁担,两个箩筐,羊肠小道上历练出多少铁肩膀铁脚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崎岖小道,终于走成了坦途。
约五公里的路程,记者们没有一个人半途而废。大家都在夸队伍里几个爬得特别快的女记者,她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牛文说:“要是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说什么建设祖国呀。”话语里带着年轻人的朝气。
站在山顶,回首这条崎岖的山路,仿佛还能看到朱总司令和战士们肩负重物前行。而向远处眺望,映入眼帘的则是林立的高楼和公路上疾驰的车辆。此刻,我们感受井冈山上急行军的脚步,只是目标不再是占据军事要塞,而是为了创造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平整土地搞规模化农业、整治环境建园林化新城、抓好项目搞现代化工业……革命老区60年发展变迁,在井冈山精神的感召下,吉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地区年生产总值50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571元,财政年收入53.52亿元。
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克服了缺衣少食的困境,如今的井冈山被世人誉为“风水宝地、革命圣地、旅游胜地、投资福地、发展高地”。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井冈山人骨子里的那股精气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从贫穷到富裕,井冈山的发展也是新中国60年发展历史的缩影。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离不开井冈山精神。
明天我们将到革命老区调研,了解老区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新中国就要迎来60华诞,现在我们开始这段“朝圣之旅”,意义重大,一定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