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晋江最南端的围头村,参观安业民烈士纪念碑和“八·二三炮战”遗迹———毓秀楼。这也是本报记者“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
到了围头,一眼看过去,车水马龙、高楼耸立。面对没有战争硝烟的蓝天、白云、沙滩,很难想像40多年前对岸的一万多发炮弹几乎把整个围头村打成废墟,在战火中诞生了一位举国闻名的钢铁战士———安业民。
围头半岛三面临海,港湾水道深,可避北风,自古是“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就在这里设立宝盖寨。记者首先随围头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来到位于省道308线旁的毓秀楼。
这栋楼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华侨修建的小洋楼,炮战时成了海军某连的连部,先后有六发炮弹打进了毓秀楼,所幸的是炮弹没有爆炸。战争过后,围头人在清理废墟、改建新村的时候有意识地保留下这座弹痕累累的毓秀楼。
令记者有些意外的是,并没有什么标识牌提醒人们该楼是炮战遗迹,甚至有几位外来工住了进去,庭院的一角堆了一堆空酒瓶。据围头村村支书吴明忠介绍,很少有人来这参观。幸好,毓秀楼已被列为深沪湾旅游资源之一,希望今后情况能够有所改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海防某部队的安业民烈士纪念碑。碑就在公路的另一边,与毓秀楼相距不过50米。在安业民烈士纪念碑上,有朱德的题词,而纪念碑的斜对面就是安业民烈士牺牲的地方。安业民牺牲时,年仅20岁。
“八·二三炮战”时访问围头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写了一篇散文《美丽的围头》,赞扬了围头人蓬勃的朝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今天,4000多围头人用自己的汗水建设自己的家园,建成了围头万吨级综合码头。据了解,围头人年均收入达到了6500元,开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