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洋界哨口的三个工事之间,还建造一座红军黄洋界哨口营房。这营房是1928年夏季,由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有的一座客栈的基础上重新建造此屋做兵营的,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一一黄洋界。1928年冬,在全山军民挑粮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和“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人们参观瞻仰。
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管理局在刚通车的公路旁兴建了一座木质结构、5米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2年和1965年,朱德、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都分别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1965年冬,将此碑改建成12米高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纪念碑,碑基就在现在主碑的位置上。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将此碑改建成呈五角形的“火炬亭”。19.77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火炬亭”,依然在原碑基基址上恢复原纪念碑的造型。现在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同志“黄洋界保马战胜利纪念碑”的亲笔题字,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长u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的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黄洋界上整个纪念建筑都铺设水泥地面和水泥护栏地面积近200平方米,是井冈山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红军挑粮歇息处遗址(黄洋界荷树下)
黄洋界上原有的小路,叫五里横排,从这棵荷树下经过。一九二八年冬,毛泽东、朱德同志和井冈山军民挑粮上山时,常在这棵树下歇脚。
当年,井冈山上除正规红军部队外,另有八百多伤病员,还有党、政、军等后勤机关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大量的粮食。但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黄洋界崇山峻岭,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从山下运粮上山,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那个时候,早上下山挑粮,晚上回来,每天往返于山上山下,军民们挑的挑,背的背,仅一个多月,井冈山上就储备有三十多万斤粮食。
毛泽东虽然军务繁忙,但他也坚持和军民们一起挑粮。有一天,毛泽东和战士们从宁冈挑粮登上黄洋界后在这棵树下歇脚时,他问身边的战士:“你们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哪里呀?”战士们有的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这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他的话,鼓舞了军民们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