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地势险峻,山高林密,山上只有五条崎岖的山路与山外相通。井冈山上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极为重要,它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历史上,这里成为散兵游勇和土匪的藏身之所,也是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们的栖身之地。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以后,红四军军委便决定在以大小五井和茨坪为中心的井冈山区建立主力红军的军事根据地。从5月开始,发动井冈山军民、全体动员、男女上阵,在通往山外五条小路险要处构筑了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五大哨口工事,分别扼守通往江西省永新县、宁冈县、遂川县和湖南省酃县(今为炎陵县)四个县的五个要隘。各个哨口上都分别构筑有竹钉阵、战壕、路卡、竹篱笆、滚木擂石、射击掩体等或三道或五道坚固的防御工事,组成了井冈山红军著名的五大哨口。这五大哨口,又似井冈山上的五扇山门、五道关卡,构成了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东、西、南、北互为依托的防御体系,使山上成为红军初期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堡垒和后方基地,成为保卫设在军事根据地内党、政、军最高指挥机关以及各种重要后方设施的五座天然屏障。
井冈道路真艰难,五个哨口五道关;
敌兵胆敢来进山,有命来时无命还。
这就是当年井冈山军民对五大哨口的赞颂。
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遗址
黄洋界,位于江西省的原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县三县边界的结合部,座落在井冈山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海拔高度为一千三百四十三米,它是茅坪通往井冈山的要隘。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阵云涛云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顶,既象似一个个海岛,又象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历史上又有人将黄洋界称之为“汪洋界”、“望洋冈”。黄洋界云海也是现在井冈山旅游的主要景观之一。
黄洋界上有三条狭小崎岖、盘山而上的山间小路在此连结:一条北经茅坪村,与江西省的永新县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县,另一条则南接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达当年主力红军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一一茨坪。
红军早在1928年的4、5月间,利用这一天然地势,开始在黄洋界三条小路的连结点上,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 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革命斗争的逐步深入,湘赣两省敌军便频繁地向井冈山发起了军事进攻,为有效地阻击敌军的进犯,井冈山军民自1928年夏季开始,在黄洋界哨口左、右两个工事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小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小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这些竹钉是山上军民用竹子制作成两端尖利的武器,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运上工事将它的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小,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军民们就地取材,将竹子切断为五尺一段破开后,将两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沟上首的地上,并编织成篱笆再用木桩固定,让敌人难以逾越;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造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轰隆隆一阵巨响,势不可挡,山民们又称其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来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