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午餐也带着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红米饭、南瓜汤、炒芋杆等红军餐亮相农家餐桌。所不同的是因为祭奠红军英烈,这天的午餐还有农民用石臼现场打出的白米馃。
今年90岁的老大娘冯秀银曾给红军补过衣服,81岁的老人管灶龙曾得到过红军分给的1条猪肉,80周岁的老人吴盛龙曾在红军松一带并曾用薄土覆盖了红军烈士遗骸,此前,这三位老人为石峰村抢救红色史实,不辞幸劳,讲述了许多宝贵的红色记忆。这天,三位老人和所有参加过恢复红军标语、为红军旧址除草、参与寻找红军墓、为红军烈士造坟的乡亲都被村里的干部请到了桌上一起共吃红军餐。听说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吴盛龙老人很高兴,一大早就来到红军纪念亭,并穿上红军服和热爱红军的网友们一起照相。
小陶镇党委宣传委员庄玉芬、镇文化站赖晓斌对办好这次石峰村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多次予以可操作性的指导。7月1日上午,小陶镇党委召开全体党员会议,由镇文化站指导策划的《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和《石峰村红军原创抗日标语群体全面见证我党北上抗日主张》两块图片展板相继亮相小陶镇礼堂门前。
《永安论坛》和永安市燕城爱心QQ群的热心网友“小田田”、娟子、邱天、夏品妹,永安市退休老教师李廉德,方志编纂和文史爱好者赖茂功,永安诗人聂书专、火烈鸟等参加了石峰村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永安民间文史收藏家安孝义在管辉彩的家——一座有雕梁的古民居、红军旧居的大厅里举办了红色文物展览。
安孝义的一位朋友,为参加活动的网友提供了2辆车辆的交通方便。
永安市松保家电维修中心老板董继雄是峰村人,获悉石峰村发现了红色文物古迹,当即为石峰村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捐献了一批价值700元的红军服和红军军旗,7月1日,董继雄也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石峰村参加此次活动。目前的旅游接待暂时由村干部的家属代劳。
此后,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三明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旅游报》、《厦门晚报》、《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福建党史月刊》杂志,以及《三明日报》等均报道了石峰村的红色文化。
《海峡都市报》的报道和《中国红色旅游网》上的有关红色旅游的报道引起了石峰村两委的重视,石峰村党员和村民通过寻访老人、重走红军路等,从一些曾在50年代末被石灰水覆盖的墙壁上又发现了一批与红军原创标语,总数多达70多条,半数涉及我党“北上抗日”主张,成为能在百度中搜索到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的红军原创抗日标语群;另外,该村还找到了1934年8月中旬发生在石峰村白粉和衙岭的两处古战场,以及在石峰村白粉之战中至少7位以上红军无名烈士牺牲地。经进一步考证,石峰村衙岭之战曾被现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主办的《红色中华》刊物报道,报道说,1934年8月12日,敌约两个团向石坊(永安西南,也就是现在的石峰,战斗地点在石峰峡衙岭)的我红军部队进攻,我红军部队与敌激战约三、四小时,结果敌被我军全部击溃,敌四十九第一营营长梁振文被我活捉,并俘连排以下20余人,缴长短枪20余枝。
据永安市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燕江红旗——永安市土地革命时期史实存录》记载,石峰白粉之战,敌我双方伤亡都在300人;大陶洋矮岭和大行山高地争夺战,敌我双方伤亡人数都在500人以上。经初步核实,在此亭前10余米的大松树一带牺牲的无名红军烈士就有7人。为纪念在石峰村牺牲的红军英烈,该村于6月11日决定将7位无名烈士牺牲地附近约10余米处的一个避雨亭改名为红军纪念亭,亭前10米的大松树命名为红军松,每年7月1日做为石峰村的节日性红军英烈民间公祭日,在此亭举行红军英烈民间公祭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