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岗位上退居到二线轻闲了许多,随之也有不少待遇没了。动辄有专车的特权首当其冲的被取消了。出门办事不得不乘坐公交车。多年来,在领导岗位上养成了一动身就坐专车,屁大点儿事没车就不去办的不良习惯。将这些习惯猛然间去掉了,在起初的时日里,确实有些别扭和不舒服。时间久了,不仅习惯了乘公交车,还感受到乘公交车与坐专车、小轿车相比是利多弊少的,甚至还觉得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由此,也使我切身体验到了“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哲理名言。
乘坐公交车的第一感受就是觉得有利于身心健康。在站牌下的等候,在拥挤人群中的上上下下,尽管有时挤出一身的臭汗,有时弄得腿酸腰疼,可每每事后总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感受,也总觉得在天长地久里淤积体内的酸臭得以排泄,懒惰了多年的肢体筋骨得到了锻炼。在公交车里端详着:急匆匆的“上班族”,衣着脏兮兮的“农民工”和行动不便的老者、孕妇、残疾人,自己从心理上不知又平衡了多少!眼下,自己出门办事虽说没了专车,但工资照发着,坐坐公交车并不会掉价儿,也没什么不体面的。“饱汉子须知饿汉子饥”的才是。如此这般,对乘坐公交车打心底里生发出一种身心两健的爽快!
最重要的是,在乘坐公交车时能够直面人生百态,也就是说可以零距离的接触各类人等。在乘车的人流中,囊括着南来北往的三教九流,性情不同,面目各异。目睹最多的是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的文明礼貌行为。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虽属个别,但也会时常碰到——原本拥挤不堪的局面,好事者偏要“火上浇油”的疯推狂搡、乱上添乱;颤巍巍的老人艰难地站在一旁,座位上的青壮年耷拉着眼皮,旁若无人,泰然处之……目击这些景况,稍有良心者,定会打翻心内“五味瓶”的。
另外,在拥挤的公交车里,望着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车龙在宽阔的路面上蠕动的壮观景致时,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堵得慌的痛切感。交通阻塞、混乱的恶果已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影响建设全面小康的进程。空说无凭,数据为证。有资料说,全国一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是1700亿人民币。那么,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又将会给全国的城市带来多少效益和收益?岂不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了么!
为什么拥堵?车多当是罪魁祸首。在人满为患的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林立,官员成堆,公车也就自然少不了。平常不只领导们起步必用车,就连一般的工作人员只要是因公外出也必由单位派车,甚至办私事也心安理得的用公车跑来颠去,久而久之,这已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百姓不禁要问“公仆们”:“办公事,为什么就不能乘公交车呢?”“为什么就不能为缓解交通堵塞做一丁点儿奉献呢?”有人说,乘公交车也可以遏制公车腐败现象。笔者完全赞同这种看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效限制公车,坚决杜绝公车私用,大约是治理交通拥堵的重要方面。据说瑞典首相出门就不带警卫,上班照样乘公交车。中国的官员们完全可以改革、学习一番。
车多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东西在于良好的素质、习惯和良好的管理体制。在德国,几乎每两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但是因为人们讲交通秩序,德国城市交通并不显得拥挤。德国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在十字路口有专门的公交车辆信号灯,公交车先行。在眼下的中国则是小车先行、警车先行、官车先行。
如此看来,在政府官员中乘与不乘公交车并非鸡毛蒜皮一类的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