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在影视创作方面,反映农村、农业、农民一类的题材所占比例很小;在浩瀚的银海中,传播“三农”的戏显得那样微乎其微。
中国乃农业大国,“三农”事关国富民强,需要高度关注、广为宣传和大力支持。所以说,文化宣传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工作着力点在农村。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初期便看准、摸透了这一点:要夺取革命的胜利,重中之重便是教育、引导农民,唤醒民众,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同时,老一辈的文艺家配合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创作出大量反映农村题村的经典之作,譬如:《兄妹开荒》、《白毛女》、《地道战》、《小二黑结婚》、《李双双》、《朝阳沟》以及后来的《喜盈门》、《篱笆·女人·狗》等,这些反映农村生活的戏,对教育农民、鼓舞农民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为何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少?其根本原因之一,即是文学创作者的急功利近。
文艺作品的创作,有快、慢之分和省事、费劲之别。在现成的名著和小说上东挖西剜地缩编出一部影视剧,把一部旧电影拉长为几十集的电视剧,在温室内、在席梦思床上想入非非地弄出几个风流动作而凑成一个脚本……诸如此类,当然来得既快且省事,还兴许会捞回大把的钞票。然而,此类的东西终经不得人们的细品慢嚼!大凡正史上的演义,总比不上对生活有深刻了解的作家创作出的诸如《聊斋》、《红楼梦》、《今古奇观》一类作品令百姓回味无穷;在屋里凭空编造出来的东西或仿照书本而照搬下来的东西,往往比不得从山村旷野搜集来得“拍案惊奇”而感人肺腑!
农村题材的创作绝大多数属于“野史”一类。诸如《朝阳沟》、《乡村爱情》均未载入正史,比不得《霸王别姬》、《雍正王朝》一类的作品。然而,愈是“野史”愈难创作。据说,当年电视剧《篱笆·女人·狗》的剧本创作者曾深入农村达十多年之久,稿纸就用了十多斤重。可是有的正统的历史剧,据说从剧本改编创作到拍摄封镜仅仅周年半载(甚至更短),便可大功告成。
农村题材的作品愈来愈少的症结,不仅在于它的既难且苦,最关键的还在于不能很快收到实惠。更有甚者,认为农村、农业、农民一类的题材多系文采不雅、土得掉渣、很难上档次的东西,比不得那些道貌岸然之辈的之乎者也有气派;也比不得宫庭内那些恩爱的缠绵细语过瘾、解气;更比不上那些抡棍舞棒、弄刀使枪者们的声嘶力竭、滥杀乱砍让人受刺激!如此等等,从而使得众多艺术大家纷纷落荒而去,致使农民们的“精神食粮”更显得极为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