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前辈与官兵一起南征北战,浴血千里太行山;和群众一道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同舟共济战灾荒。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形成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太行精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前辈与官兵一起南征北战,浴血千里太行山;和群众一道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同舟共济战灾荒。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形成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太行精神。
太行山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
太行区包括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西南部。太行山海拔1500米以上。其山纵贯南北,峭壁如林,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后,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大刀阔斧地开展根据地工作。一二九师与太行区地方党组织结合,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迅速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太行山的游击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太行山的800万劳苦大众和广大人民动员起来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抗日的烽火在太行山熊熊燃烧。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战争,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团结民众、英勇斗争、无私奉献,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以根据地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共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人;太行区的民兵自卫队在抗战期间共作战33716次,毙伤俘伪军11409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在抗战中献出了不知多少宝贵的生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人民在“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积极动员起来,踊跃参战,又有144267人加入到人民子弟兵的行列中。近8000名干部营陆续调往全国各地,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太行根据地特有的贡献。
邢台文化是太行精神的组成部分
太行山是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她所孕育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八百里太行纵贯河北,是河北省重要的自然地标,是燕赵文化重要的发祥地。邢台西部山区是太行山自然和人文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是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地方。抗日军政大学曾在这里办学,曾经是八路军129师转战冀南的大后方,是红色太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2年2月12日,八路军总部从山西麻田村转移到河北邢台县英谈村,椐村民回忆说,彭德怀与随行的工作人员先期从白岸川沿骡马古道到达英谈,到英谈后在村西的古栗树下下马,与警卫人员步行从南门进入英谈村,当天夜里八路军总部数百人全部到达英谈村,为了不影响村民生活,八路军总部工作人员到达英谈后,没有进村,部队在寨外进行了休息,到第二天早晨才进入英谈,当时村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部队,更不知道这里来的是什么级别的首长,对外称工作团。
村内的汝霖堂大院有近三十间房子,现在汝霖堂的东房一层还保存着当时居住时的环境和陈设,里面有土炕、马灯、方桌、炕柜等家具,在二楼东墙还保存有当时的抗战标语,标语写在红纸上,上面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抗战必胜、建国必胜,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内容。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这一次在英谈住了36天,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领导与指挥太行山、晋冀鲁豫边区以至华北军民英勇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
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就设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