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晋绥、晋察冀、晋西南、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孕育、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在根据地军民的团结奋斗中发展的,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关键是把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行动,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来到山西考察工作,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今天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发愤图强,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对于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太行山区,领导和指挥敌后抗日军民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西南、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太行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
太行精神在党领导的伟大抗日战争中孕育、铸就和发展
太行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孕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了北平、天津,并兵分数路向中国内地进攻,叫嚣“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全中国”。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日军连续攻占山西雁北11个县城,一路烧杀抢掠,疯狂至极。沦陷区广大群众饱受屠杀凌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即将沦陷。在这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大力开展抗日群众运动。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抗日前线,在“保卫山西,收复平津”的口号下,紧急动员广大群众投入到山西以及全国的持久抗战中,把山西建成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以抵御日寇对西北与中原的进攻,支援全国的对日作战。特别是在太原失守后,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占据主要地位。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与根据地军民一起,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了长期的敌后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扼制了日军对中国全境的侵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推动形成了风起云涌的全民抗战高潮。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全民族共御外侮的中流砥柱。太行精神就是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孕育形成的。
太行精神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太行精神是敌后抗日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精神之花,是敌后根据地军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表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在敌人将战略重点由正面战场转向敌后根据地、由国民党正规军转向八路军游击队之后,这种不畏牺牲、舍我其谁的精神表现得更加绚丽。日军先后发动了“三路围攻”、“八路围攻”、“九路围攻”,实施“囚笼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发动“百万大战”、“铁壁合围”,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和残酷杀戮,根据地军民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纷纷投入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之中,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进行了“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斗、战役,以鲜血与生命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殊死的抗争,给进攻根据地的敌人以沉重打击。活跃在敌后的成千上万的八路军、新军、游击队指战员和抗日民众英勇战斗,血洒疆场,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和张友清、何云、李林等指战员,以及国民党爱国将领武士敏、郝梦龄等为捍卫民族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太行精神在根据地军民的团结奋斗中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而军民团结、万众一心正是这场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太行精神熠熠生辉的核心内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阶层人们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积极性。八年抗战,太行山区根据地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抗战、支持抗战,先后有近70万人参加了八路军,110余万人参加了民兵、自卫队、游击队;源源不断地供应了抗战所需要的粮食、被服和军需物资,承担了庞大的战争费用和繁重的战勤任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一方面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殊死的军事斗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在根据地挖渠打井、修桥筑路、开展贸易,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战时军需供应。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面对敌人的扫荡围剿和旱灾、蝗灾、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党积极组织军民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运动。党员和群众,干部和战士,军队与老百姓,从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最高领导到普通士兵,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锄,靠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实现了粮食等物资的自给自足。同时,八路军将士还勒紧裤带,把省出来的粮食物资拿出来救济群众,甚至甘冒生命危险,把自己的粮食送给最需要的老人、儿童。根据地群众从八路军将士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的高尚品格,从而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铸就了共同抵御侵略者的铜墙铁壁。
太行精神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晶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具有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品格。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根据地军民众志成城,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的目标英勇战斗,使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抗战的方针代表了当时民族的最高利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太行精神正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晶,是党正确领导、大力倡导、精心培育的结果。它充分体现了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骨肉深情。
太行精神闪烁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光芒。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错误思想,创造性地确立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与任务。同时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能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党根据战时敌强我弱、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实际,提出了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创造性地指出敌后抗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针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党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建设的新形式,要求在根据地普遍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也使太行精神在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太行精神是党正确领导、大力倡导、精心培育的结果。抗战爆发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先后来到山西,与阎锡山等国民党军政地方实力派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改组牺盟会和地方政权,组建新军,建立“战动总会”,与国民党共同组织忻口会战,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使山西成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他们关于根据地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与实践,对太行精神的发展与升华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作为太行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担任一二九师政委的同时,先后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等重要职务,一直工作战斗在太行山脉,直接指挥了太行及晋冀鲁豫根据地和华北地区的抗战。在抗战期间,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中央的指示与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精神与务实态度相结合。在对敌斗争军事策略上,他强调敌我斗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全副本领的斗争,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在民主政权建设上,强调必须在坚持抗日统一战线、贯彻民主精神的同时,牢牢掌握党对政权的领导权;在根据地经济建设方面,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情况,在发展农业与手工业、重视公营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发展互助合作的集体经济,重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通过减租减息对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经济进行变革;在文化工作上,强调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加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要求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和成功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太行精神注入了鲜活生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