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一点不仅陈嘉庚看到了,大凡到过延安的中外有识之士也都看到了。在陈嘉庚之前,毛泽东在窑洞里与梁漱溟有过两次彻夜长谈。那是1938年,梁漱溟到延安后,不担心抗战能否胜利,而是关心抗战胜利后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他俩观点不同,但毛泽东的坦诚相见的姿态和虚怀若谷的气度,给梁漱溟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畅,如老友交谈。”在陈嘉庚之后,黄炎培到延安,看到边区兴旺,与毛泽东探询一个政权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毛泽东成竹在胸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周期率的新路,那就是民主。在黄炎培之后,斯特朗采访毛泽东,并接受了关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这位美国记者也从延安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延安时期,毛泽东大智、大勇、大度,集领袖与兵民于一身,其他如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也都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于群众之中。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和所有中央领导同志都参加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毛泽东一年还有300斤公粮的任务。朱德平易近人,经常脱衣挽袖,与战士们一起打篮球。续范亭有感于指挥千军万马的总司令与群众如此上下平等、亲密无间,写诗赞曰:“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刘少奇从南泥湾回延安,警卫员没有拽紧缰绳,马吃了路边的庄稼,刘少奇看到了,给警卫员讲《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告诫说:“群众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不爱护群众利益,就不会有党性。”
在南泥湾展览馆内,王震签署的一张任命书吸引着参观者。王震委任71岁的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为三五九旅农业生产副官,指导各部农业生产,并要求“官兵向他请教,虚心接受指导和批评”。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也是军民团结的凯歌。毛泽东称王震“有创造精神”,可见评价之高,期望之殷。兵民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毛泽东转战陕甘宁边区期间,身边只有2万部队,拖住胡宗南14万大军,力量悬殊,形势严峻,有时与胡宗南军队只隔着一道山梁。然而,我军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敌军则如盲如聋,最终由优势变劣势,遭到失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话是毛泽东建国后说的,但却是延安精神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