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华儿女,不禁想起了抗战中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
斯诺1941年第三次踏访陕北时,延安旧城已被日军飞机轰成了一片废墟,他看到的是:“在城墙的外面,一个新的都市正在成长中,千百的建筑物连列于崖壁之间,或密布在无尽起伏的黄土间的小凹地,一层一层新开的窑洞,沿山边开着大口,有好几英里长。约有四万从事战时各部门工作的人,成天在那窑洞里进进出出。”
毛泽东说,当时“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抗战中的延安,政治民主、经济自由、文化繁荣,处处显示出政通人和、诚信友爱、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谐社会的起点。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访问延安10天后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政府构成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民主选举政府领导人和各级政权,兼顾各方利益。原米脂有名望的士绅李鼎铭大半生不参加政治,不同意共产党的意见,在晚年却愉快地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徐金山老人回忆:“老百姓不会写字怎么选举?开选举会时,每个候选人身后放一个碗,老百姓想选谁就给谁的碗里放一粒豆子,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老百姓把这种方法叫‘豆豆选’”。
——由于日军的反复大规模扫荡,飞机的频繁轰炸,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延安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起陷入困苦之中。困境面前,延安没有奢望外援,而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士兵、农民,人人有开荒任务,人人成了生产能手,毛泽东种的蔬菜除自己吃外,还送给周围的同志……
——抗战前,延安的文盲率高达99%。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延安建立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到1945年已经有小学1395所。此外,识字班、夜校、读报组等社会教育方式遍及乡村。延安还成立了许多文艺团体和学术团体,《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系经典的文艺作品正是此时登上了舞台。就是在窑洞中,延安建立了11个医院、75处卫生所。1944年7月,美国派出官方代表——美军观察组专程访问延安,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民众与官员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妇女不穿高跟鞋,不涂口红,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与重庆相比,完全是另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