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形成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严峻的岁月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最艰难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9年及时发出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搞生产的号召。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军队提出了“一手拿锄,一手拿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机关学校提出了“白天开荒生产,晚上整风加班,生产、思想双丰收”的口号,农民提出了“搞互助、搞生产、多打粮食多贡献”的口号。由于大生产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生产自给程度竟达到财政总支出的84.44%。359旅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为“陕北好江南”,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是完全的布尔什维克的精神。”这标志着延安精神的诞生。随后,党中央领导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纠正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外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对党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由于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取得丰硕成果,使中共中央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延安的13年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人们亲切地称这个时期为延安时期,赞誉这个时期产生、形成、成熟的革命精神为延安精神。
在过去六十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都有深刻、丰富的论述。正如不久前李长春同志在参观“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时所说:“延安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可见延安精神具有经久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尤其要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延安精神。
遗憾的是,有些年轻人由于对历史缺乏了解,在谈到弘扬延安精神时,常常流露出“过时”、“无用”之类的错误想法。误区之一是弄不清延安精神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联系。延安精神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敌富我穷、敌攻我守的艰难险恶局面下,焕发出来的救亡图存、克敌制胜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七大”克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外国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在全党实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没有延安整风运动,就不可能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果没有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的提倡和弘扬,就不可能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人心;如果没有大生产运动,就不可能产生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由此可见,延安精神跟任何革命精神一样,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然,延安时期作为中国革命史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与现在的情况相比,无论社会形态、政权结构、经济模式、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文化意识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但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不仅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性,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直至近年涌现的抗洪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等,虽然在表现形态上可能有个性差别,但其实质和内核都是一样的,具有一脉相承的共性。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延安时明确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