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本报今天特推出《名师名校》栏目,旨在宣传名师名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好经验和弘扬他们甘当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陕西是教育大省,名师名校数量众多,我们选择其中既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院校,也有从事启蒙教育的保育院;既有大学校长的专访,也有默默无闻的山区教师的访谈;既有名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又有名师辛勤育人的感人事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系列的报道,展示名师名校的风采,使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编者
“马背上的摇篮,映着延河流淌”。从陕甘宁边区简陋的战时儿童保育院,到今天西安建西街一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的小天地,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走过近70年的光辉历程。院长郑晓枫说,第一保育院这个“红色摇篮”有着光荣历史,延安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让孩子们在人生起步时就接受精神启蒙。
“红枣娃娃”传承延安精神
看过电影《啊!摇篮》的人们,一定会对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老师们保护孩子的场景记忆犹新。在四处纷飞的战火中,在不断转移的马背上,保育院这只红色摇篮不断地颠簸,不停地转移。老师们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保护一颗颗幼小的革命火种,翻开了我国幼教史上光辉而壮丽的第一页,也把延安精神注入到第一保育院生命历程之中。
如何在对新时代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时,把延安精神传承下去?郑晓枫拿起桌上的一只笔筒给记者看,这只笔筒上贴着一张由两个“红枣娃娃”组成的图案。郑晓枫说,红色的大枣是延安的特产,两个娃娃各有两只绿色的脚丫子。红枣娃娃代表着延安精神,而两只绿色的脚代表着幼儿茁壮成长。“‘红枣娃娃’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吉祥物。每次做了好事,得了好成绩,孩子都会得到一只‘红枣娃娃’,大家都争着、抢着做好孩子”。一个小小的“红枣娃娃”,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孩子们感知延安精神的具体事物。
延安文化渗入每一个角落
进入一保大门,两边围墙上有一组古铜雕塑。雕塑中笑容可掬的朱德总司令与围在身边的孩子们开怀大笑,延安窑洞式的大门欢迎着每一位家长和孩子。第一保育院的院歌中,第一句话就是“起伏的黄土地上,马背上的摇篮,映着延河流淌”。在园区的东侧,保育院专门建造了一道攀登墙。这道高2.5米,长40米的墙面上,画上了宝塔山、延河水、清凉山和延河桥,这些延安独特的标志,仿佛在给孩子们诉说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也迎接着每一位孩子不怕艰险的勇敢攀登。
“延安时期的历史是一保的精神财富,也是融入一保血脉中的独特基因”。郑晓枫说,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与当年大不相同。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保教师和孩子们共同传承的优良传统。每月的10日,是一保“延安精神主题活动日”。每到这一天,老师、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开展各种活动,用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教具、摆设和墙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已经成为一保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