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延安旧址于日前举行了开展仪式,我有幸作为新解放日报代表团的一名成员踏上了延安热土。我们是夜里抵达的,进城后沿途灯火璀璨,脑海里延安的历史印象既熟悉又陌生。晚上入住延安旅游大厦,梦里恍惚间在清清的延河水神游:两岸青山巍巍,脚下流水潺潺,好生惬意……
清晨,迫不及待就敞开了窗口。不远处,有山扑面而来,山上有塔,离得那么近,我看见了山上斑驳的黄土,有些浅浅的绿色点缀着。“这不会就是宝塔山吧?”我疑惑地问询同室。“不会吧?难道右边就是清凉山?”顺着方向,右边不远处确有一座山峦,不高,一样地色彩斑驳。当时,我心想——眼前应该不是心生神往的宝塔山、清凉山吧——这可是闹市啊!两山脚下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道路纵横,“的士”穿流不息,五颜六色的广告牌甚是惹眼。
于我念想中,宝塔山,清凉山,应该都是肃默的,且远离着尘嚣。那里应该葱翠,听得见山间鸟语;那里应该神圣,让人捧着心虔诚向往。但是,却是我错了。很快,延安方面的同志就带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近在咫尺的清凉山,宝塔山也在不远处向我们召唤。
一圈下来,仪式,瞻仰革命圣地,追忆先辈的峥嵘岁月。然而,我的心是惴惴的。在清凉山腰上,看着触手可及的高楼,还有正在捣腾钢筋水泥的高高的吊塔,总感觉怪怪的。尔后,从随行的接待同志那了解到,这附近可是黄金地段,楼盘价格达到每平米4800元以上,这些可是“景观房”哦!
从“红都延安”到“今日延安”,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传承?延安精神的与时俱进,固然需要时代的新元素、新内涵,但是,对于一种光照千秋的伟大精神,除了百分百的敬畏,我们千万不能误读了啊!
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油然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自力更生大生产,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不仅是因为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史诗传奇;还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在现时代,延安精神当然不会过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显著问题。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一条,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
那么,对于今日延安,科学发展意味着什么呢?没错,延安是一座北国边塞的小城,她贫瘠,她迫切需要发展。问题是,作为忆苦思甜、民族精神发源地的延安,她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发展?我们可以GDP至上,可以加快上项目拉动经济发展,也可以发掘红色资源转用为可观的物质利益。可是,能够断言的是,今日延安的最大财富,绝非寄托在飞速发展的GDP身上,延安取之不竭的财富,还是要在于维护好、发展好“红都延安”的特色上。
想想当年延安,大家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露天上课,河边洗漱,用的是马粪纸,点的是麻油灯;毛泽东等党的领袖同普通战士一样,都住窑洞,都要参加大生产运动;延安的小礼堂,条件非常简陋,既没有固定座椅,也没有现代光电设备,但就是在这里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在延安,我们还可以看到毛泽东用过的小炕桌,刘少奇用过的小闹钟,周恩来用过的小瓷碗,朱德用过的小凳子,任弼时用过的小纺车……这一切,都是无价的、富可敌国的财富!难道还有什么能比这些原汁原味的延安精神更能扣人心弦、催人奋进吗?
当然,这并不是要延安“不发展”,恰恰是要延安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近年来,延安的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各项事业都在快速发展,人均财力仅次于西安而名列陕西省第二位,成为西北地区的一颗经济“明珠”。可与此同时,正如笔者所见,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却变了模样,一位延安本地的网友也引发担忧,“石油让延安起了不少高楼,但是更让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