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至今已有六十年了。我的心里时时兴起波澜。
党中央于1937年1月7日,率红军和平开进延安古城。从此,在这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的城头,升起了中国革命的红旗,向全国、全世界闪耀着辉煌。
1937年,五月的鲜花盛开的时候,我投入了延安的怀抱。直到1946年严冬到来,在雪花飘飘中,我才离去。我对延安有深深的情,厚厚的爱!
我在青春勃发之年,曾聆听过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代领袖们的多少教诲,那是我的立身之本。我高声歌唱过郑律成的《延安颂》:“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我看过王大化、李波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看过王昆的新歌剧《白毛女》初演。我的一生,我的美好年华,构成我最香最甜的梦一般的回忆,大都是延河生活的一幕幕。
1984年,我重访延安。我到处看看、走走,寻觅那往日美景。又向当地一些老人诚恳求教,我又知道了许多。重温旧梦,再闻芳香。
1984年,已是黄叶飘落的秋日,我造访了毛主席故居的石窑原主人李先生。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娓娓而道:“此窑,原为我家所住。1937年初,毛主席自保安迁来之后,就住在这里。后来,他又曾迁到不远的西北角的窑洞去住。到1938年11月,主席又移居到北门外的杨家岭去了。”
毛主席在延安先后居处有五:一是凤凰山下石窑,二是城内西北角山麓窑洞,三是杨家岭,四是王家坪,五是枣园。离开延安是从王家坪中央军委所在地,从从容容沿河东去。
当年,日本鬼子轰炸过延安城;国民党匪帮火烧过这座城,古老神圣的延安城被焚毁了。然而,延安的三座山依然巍立着。那凤凰山、清凉山、宝塔山,巍峨耸立,仿佛高高地雄视着世界!宝塔山上的九层古塔,原是唐代建造,它是延安的象征。那代表延安精神的明灯,永远在塔尖上闪闪发光。
历史的华章,一页页翻动着,沧海变作桑田。新中国成立了,社会主义时期金灿灿地闪现了。现代化经济建设,使延安人摆脱了荒凉、贫瘠,走出了破旧的土窑。
还是那片黄土高坡,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派春意盎然。那饱经岁月沧桑的老树,萌发了新枝,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我站在宝塔山上,向着延安深情鸟瞰。只见山山岭岭尽是翠绿。阵阵清风吹来,令我心醉。那老城区,在低矮的建筑中矗立着一幢幢高楼大厦。几条大街宽整有序,人来车往;南门外的广场,林立着漂亮的新楼。东门外,老陕公所在的平川,莽莽蒿草全不见,换成楼舍一片片。
再看看,那清凉山,在古石窟顶、青石崖上,在新华社、解放日报初创时的山巅,在曾是我党中央喉舌的创立者博古、廖承志、钱俊瑞、范长江居住过,泼过墨、洒过心血的山头,也黄荒换作新绿,一排排新式楼房比肩而立。
如今的新延安,从南到北,从七里铺到大砭沟,十多公里,尽是平展展的柏油大道。
两座新式大桥,架设在延河之上。另有新建桥头,铺在宝塔山脚。
去西安的铁路和公路,都通了。古代延安,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几千年后的今天,这边陲要塞,化作现代化的空中、陆地交通脉络的一个枢纽。谁个想得到?
这就是我历经六十年,亲眼看到的延安———旧貌换了新颜。
我想着:毛主席呀!周总理呀!你们如天上有知,也不妨垂目俯瞰,你们的老延安,正迈向更加壮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