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些屋子里放着些古旧的家具,大都是衣柜、八仙桌之类。地道口就隐藏在这些院落和屋内。
冉庄的地道出入口灵活多变,有的设在室内墙角,有的利用牲口槽、风箱、锅台、井口作为出入口,经过伪装,敌人很难发现。为有效杀伤敌人,全村主要街道和路口,构筑了高房工事、地堡、庙宇、碾子等战斗工事,都与地道相通,既能观察敌情,又能冷枪杀敌。工事周围设地雷孔,拉线引入地道。若敌人靠近工事,便拉响地雷杀伤敌人。沿街和路口墙角下设有联通地道的射击孔,隐蔽枪眼。射击孔遍布全村每个角落,构成“明暗火力交叉,高房、地面与地下火力交叉”的立体火力网。
冉庄最著名的就是十字街口的两棵老槐树。但它们已不再枝繁叶茂,它们死了,只留下干枯的枝干无言地伸向天空,仿佛战争遗留下的标本。这两棵有1300年历史的老槐树,据说在拍电影之前本来已经死了,但在电影拍摄时却奇迹般地复活了,又有人说大槐树本来是枝繁叶茂的,但就在拍完电影后,却突然死去了。总之,人们心中的大槐树是有灵性的,它的生死都含有寓意。其实是当年挖地道时破坏了大槐树的根系,大槐树才逐渐枯萎的。那口大槐树上的古钟还在,高高地悬挂在干枯的枝丫上,成为了冉庄的标志,仿佛随时在警示着人们。
大槐树所在的十字街口有好几个照相摊点,沿墙摆设着些拍摄道具,有八路军的军服、武工队的便服,还有村姑的花衣裳。有大刀、长枪、红缨枪,有地雷、手雷、盒子枪,都是仿制的。那些衣裳看起来无论样式还是质地都很好,都是家做的棉布,再染了色,摸上去很绵软,样子很怀旧,反倒很时尚。我开始以为是用来卖的,还真想买一件来珍藏,结果一问原来是道具。问是哪里做的,说是自家做的。原来村里有专门制作这种服装的家庭作坊,有订货就开张。也是自家的手艺,老辈子传下来的。
来到冉庄,是一定要爬地道的。冉庄地道从用途来说,可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构造复杂,设计巧妙,里面建有休息室、厨房、储粮室、指挥部、兵工厂等各类设施,内设路标和照明灯,地道交叉处设翻板陷阱,敌人万一进入地道,一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毙命,地道与水井相通,既可通风又便于排水、取水。 冉庄地道还有“三通”、“三交叉”“四好”、“五防”的特点。三通即高房相通,院落相通,地道相通;三交叉即明枪眼与暗枪眼相交叉,高房工事与地堡工事相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相交叉;四好即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充分体现了冉庄人民的集体智慧。
现在的冉庄地道有一部分是当年修建的,有一部分是后来重修的,重修的大都高大宽敞些,有一米七五高,方便游人参观。旧的则低矮很多,大约只有一米多的样子,不到一米宽,人在里面直不起身子,躬着腰钻来钻去的竟一路停不下来。
村里还有许多面向游客的农家,游人可享受地道的农家风味。还有许多货栈和古玩店,可购买到有地道特色的各种纪念品。电影《地道战》让冉庄地道战遗址变得家喻户晓,而之后的《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十多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更让这里成为著名的拍摄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而那高高耸立的老槐树,那树杈上饱经风霜的古钟,那陈旧斑驳的磨房,那渐被风化的石碾……以及那街道墙上刷着的大幅抗日标语和那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和工事,都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抗日战争年代的烽火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