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繁荣 景象,由此可窥见一斑。
到了明嘉靖年间,唐河洪涝成灾,沿岸庄园尽毁。村民含辛茹苦,重建家国,以为黑风口村名不吉,故致重灾。遂酝酿更名,当时村内有个叫张登的小有功名,居官保定府,村民引为荣耀,遂将黑风口更名为张登。电影《地道战》中所述时代背景、历史事件虽属真实,但毕竟为艺术作品,在细节描述上不可避免地有所虚构,故未用张登据点真名而沿用了黑风口的旧称。
抗战期间,张登村民虽处敌主要据点脚下,但日伪军缚其身而终未降其心。攻打张登据点时,张登镇的我方内线人物和民众,同八路军及当地民兵,竭尽全力密切配合,冉庄地道战展厅内的诸多展品中,有一件是攻打张登据点时,缴获日军的毛毯。另外,河北省张北县城南30公里处,亦有一地名曰黑风口。这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自古为边防要塞,历史上多有争战。《地道战》电影中所描述的即为冀中平原抗日斗净,自然与张北县的黑风口不相关联。
冉庄地道轶事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地道经历了由单口洞到双口洞,由防御地道到战斗地道的发展过程。冉庄战斗地道的构筑是按照边区人民政府开展地道战的指示,由清苑县武委会坐镇指挥,依靠勤劳勇敢的冉庄民兵和广大干部群众,历经长时间的修建、延伸而形成的,是冉庄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1997年在冉庄原北大寺院及以东的地方动土时,两次发现明代古地道,这与有关冉庄明代地道的传说大有牵连。据《明史》三、四卷载:明孝宗年间,一个姓谈的陕西人,入宫充太监,化名刘瑾,侍武宗东宫朱厚照。公元1505年,朱厚照即位,史称正德帝。他信用宦官刘瑾、谷大用和将领江彬等人。刘瑾旧恩得宠,掌司礼监总督团营;指挥从事谍报活动的“东厂”、“西厂”;又增设“内行厂”以铲除异己,斥逐大臣,引进私党,操纵内阁,擅权专横。为镇压异己和人民的反抗,刘瑾一伙密令焦芳父子等党羽,四出活动。他们勾结冉庄南青佛寺内专事代替正德皇帝上香的替僧空蒙和尚,纠集一伙恶僧,招募一批民夫,挖地道与马家合子(即现在马庄)一带的东大寺和冉庄北大寺三寺相通。刘瑾一伙利用地道往返于三寺之间,秘密活动,网罗亲信,纠集势力,豢养打手。在地道内假设阴曹、欺男霸女,滥杀无辜,无恶不作。元一五一零年,适值霸州文安人刘六、刘七揭杆起义,义军多至10余万人江苏、湖广等地。“三过南京,如入无人之境”,严重地威胁着明王朝的反动统治,武宗朱厚照惊恐万状。刘瑾一伙,乘机劝说武宗亲往青佛寺进香,以乞社稷平安。另一方面,刘瑾又密令空蒙和尚一伙乘武宗青佛寺进香之机,私禁武宗,刘瑾及其党羽妄图乘机在京师独揽朝纲,篡权称帝。刘瑾一伙的好梦未成,即被朝中另一太监张永秘密告发了。武宗大怒,即令将刘瑾捕杀。从刘瑾家中抄出黄金1200多万两,白银2.5万多两。张永乘胜追击,奏请正德帝严惩空蒙和尚一伙。正德皇帝告诉张永,祸首是刘瑾,至于空蒙和尚不过“惊惊罢了”,意思说不过虚惊了一下御驾而已。而张永不杀空蒙和尚不罢休,于是密传谕旨,令将空蒙和尚"耕(音京)耕耙了!"遂令百姓将空蒙和尚一伙在青佛寺侧农田用犁耕死后,用耙耙得一个个血肉模糊。传说青佛寺一带的土早些年都是红色,就是空蒙和尚一伙的血染红的。
历经近500年的风雨沧桑,青佛寺早已荡然无存,唯剩下一座掺杂着瓦砾的青佛寺寄土台遗址,默默地描绘着往事。而三寺的秘密地道则已不复存在,但这则历史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