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溯源
冉庄地道战驰名中外。追溯冉庄历史,曾经历世态沧桑。
公元350年,后赵大将汉人冉闵杀石鉴称帝建魏国,史称冉魏,治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地,都城邺(北临漳水,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公元352年,为鲜卑族慕容氏前燕政权所灭,冉魏将士及其族人被剿杀者甚众,幸免者四散奔逃。冉氏家族中一支,易姓为周,潜至今冉庄一带荒原,是荒耕垦作专事农桑,繁衍生息。公元370年,前燕为前秦灭,冉氏家族复称冉姓。至唐,曹氏一族迁来与冉姓共从农事,遂建村,因冉姓先来,故依其姓氏取名冉庄。此后,泱泱李、王两大姓氏及高姓等亦陆续迁此从事农作。至此,冉庄一度人畜兴旺、稼禾遍野,初呈一派兴旺景象。
宋时,杨业六子延昭,任保州缘边都巡检史,宁边军部署职其间,遣部将帅军在冉庄村北一公里处倚清水河岸筑宋营寨,戌守演练。时冉庄农牧兴旺、商贾常集。
冉庄建村者虽为冉、曹两姓,但历经世态沧桑,如今二姓在冉庄已全部灭绝,究竟亡于元明战乱还是明初瘟疫肆虐,不得而知。唯留下大面积的冉家墓地和曹家坟茔。而今,冉、曹墓冢群早已夷为平地,且建为冉庄村东部民居带。至此,冉、曹家族连同墓地均已化为乌有,唯留下民间传说以教后人。
古槐释疑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村头古槐,悬挂铁钟用以报警,且将此真实的历史史实再现于《地道战》电影之中。然而,古槐何时栽植?众说不一。
一云,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恋家乡,自洪桐县老槐树下取树种埋至新的家乡,冉庄街头种植成树。70年代时,冉庄街上共有5棵古槐存留。依照此说,古槐当为明初所植。
二云,古代冉姓人定居冉庄垦荒耕作时种植槐树,此说树龄一千六百余年。古槐因当年挖地道伤其主根而逐渐衰竭至死,1965年拍电影《地道战》时,枝叶仍现生机,至70年代才最后枯死,槐龄能否延续一千六百余年,不得而知。
三云,古槐为庙前槐。但上文有述, 70年代时,共有5棵古槐散存于冉庄街侧,且皆为同龄树,冉庄寺庙多建于明,若依此说,树龄仅三、五百年。
四云,建村植槐。此传说较广,冉庄正式建村于唐,迄今千余年。70年代某夏夜,狂风将已枯死的街心西侧古槐摧毁,拦腰倾倒,部分木质还做了饭桌,细观其年轮, 古树确超千余年无疑, 故古槐为唐槐,似无可非议。既为唐槐, 它已阅历了千余年的世态炎凉, 而且在其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铁钟,报警于冉庄民众,为抗击日军侵略,做出了卓著贡献,保持了它深沉、凝重的晚年气节。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摄地道战电影时,它尚存暮年的枝叶,电影拍完后,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历史使命,便 枝脱叶落,与世长辞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躯,化作文物,供后人景仰。
黑风口琐谈
电影《地道战》中所涉及的日军主要据点黑风口,实为地处冀中平原冉庄东9公里处的张登镇。张登,位于今清苑县城南13公里处,滨临唐河北岸。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此设据点,常驻日军一个中队和大批伪军,建有日军中队部,日军头领清水、土屋等,数次率部从这里出发征剿,杀害村民不计其数,仅抓入该据点杀害的乡民就达920余人。被惨杀者投入据点附近深井,后人称这眼井为“千人井”。1987年8月,当年驻该据点的浅尾公平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曾赴张登故地重游。当时日军的中队部旧址尚存,自然环境依稀可辨,浅尾公平的忏悔之情溢于言表。
提起张登镇,当溯至明初。时为唐河边一河运码头,因多风沙,故名黑风口。它既然为码头又紧扼南北交通要道,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素有“黑风口,日进金银一两斗”之说。据《清苑县志》载,这里明清年间,皆设张登巡检司。当时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