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第400页,对西路军失败记述如下:
《西路军自一九三六年十月下旬渡过黄河以西,到一九三七年三月遭受失败,历时四个多月。在此期间,为了执行军委赋予的打通“远方”任务,指战员们不顾长征的疲惫和弹药物资的匮乏,以有我无敌,不畏艰险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优势敌人进行了顽强战斗,尽了最大的努力,先后毙、伤敌前敌总指挥马廷祥、马元海以下二万五千余人,但是终于遭到失败,造成了方面军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损失,教训是深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
一、全局的战略要求,使西路军滞留在河西走廊地区,丧失了宝贵的时机。一九三六年十月中旬,西路军开始西进时,走廊西部敌人兵力空虚,是较易接近新疆取得外援,然后回师东击的。始因河东主力红军准备执行新任务需要策应,西路军奉命坚决保持东边回旋地区,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创立巩固的根据地,并造成策应主力红军西渡的假象,以迷惑敌人。继而,为配合友军粉碎蒋介石派兵进逼西安,破坏停战企图,又奉命停留在临(泽)高(台)地区,集中全力反攻尾追之敌,并大大向东扩展根据地。这样,就使西路军无法摆脱优势敌人的纠缠,在战斗中损失万人,难以实现中央及军委赋予的打通“远方”的任务,而陷入绝境。
二、河西走廊地区当时不利于建立根据地。该地区既没有黄麻起义前那种革命形势,也没有方面军进入川北时的军阀混战的局面。河西马家军内部比较稳定,相互之间矛盾不大,红军一进入河西,敌便能集中全力前来拼战。那时走廊地区没有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在敌人进逼下,群众不易发动。加上地处沙漠、雪山之间,人口稀少,气候寒冷,物资匮乏,且地区狭长,地势平坦,居民村落多为堡寨,利于敌骑兵行动,不利于红军特长的发挥。在走廊地区作战期间,西路军虽然作了极大的努力,仍然无法立足,既不能缴获于战场,又不能补给于当地,始终处于无根据地作战环境之中。一九三七年三月二日军委主席团致电援西军曾指出:“现在已经明白,西面是不能生存的。”
三、西路军在军事行动处置上亦有失误。开始西进时,对敌马家军估计不足,未能集中兵力给以沉重打击,迅速打开战局。高台失利后,亦未能采取断然措施,迅速脱离险境。实施《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时,如按一九三六年十月八日中央指示:“作战时集中兵力打敌一个旅各个击破之”的方针,不分兵略取古浪、凉州,而全力对付追敌马元海部,歼其一部,挫其凶焰,作战就会主动些。一九三七年一月下旬,形势已对西路军极其不利。一月二十四日中央又有“行动方便以便利击敌、保存实力为目的,行动方向由你们自决”的指示,未能下定决心不惜牺牲一部,排除万难迅速东进或立即向西冲去,而是固守倪家营子,坐待消耗,直至这支饥疲之师弹尽粮绝,遭到失败。》记述完。
图一
图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