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以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为切入点,近几年来,新修水塘水库92座,除险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20座,除险加固5条千亩以上圩堤19处险段,改造中低产田3.2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全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观。
资金投入是水利建设的关键。该区充分发挥项目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广聚民资办水利。一是以奖代补撬动民资。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水利建设的奖励资金,改变过去财政先行直接投资的形式,实行工程建后据实奖补;区重点项目按乡村实际到位配套资金的两倍进行资金奖补,一般水利工程项目区财政按工程直接费20%的比例进行奖补。二是放活产权启动民资。走市场化路子,采取水利工程租赁、承包、经营权拍卖等形式,对全区水库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筹措水利建设资金300万元。三是典型引路带动民资。去年,该区以新圩镇一名在外创业人员一次性捐资40万元兴建渡槽作典型,广泛宣传,发动农村在外能人捐资在家兴修水利。四是部门帮扶联动民资。各有关单位从财力、物力上对挂点村给予支持。几年来,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900多万元,其中启动民资4600多万元,占全区水利建设总投入的52%。
为有效节省水利建设资金,青原区在广聚民资的同时,十分注重汇集民力。一方面,按照谁受益谁投劳的原则,以村组为单元组织农民对本村范围内的水利项目投工投劳。另一方面,按照统一规划、逐年推进、轮番受益的原则,每年都组织千人以上跨村跨乡外地人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据了解,该区每年都要聚集劳力15万人次以上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中,形成了全民办水利的良好氛围。
为发挥水利设施最大效益,该区科学管理,和谐用水,最大限度地由自己管理,按照“谁建、谁管、谁收益”的原则,大力鼓励、支持各种资金投资办水利,放活产权让民管,有效地解决了水利建设中“建、管、用”之间的矛盾。采取灌溉用水申报制、计量制、轮灌制、签证制,落实“一把锄头”放水制度,科学调度用水。有效防止各类不事纠纷。全区成立了11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示范点,指导协会制定了章制度和规定,新型用水管水组织在今年抗旱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协会管水每亩农田年均节省劳力4小时,按当地工价每小时4元计算,每亩可节省劳务开支16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