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固革命根据地对中央苏区的重要贡献
2009-06-23 14:57:58
作者:陈安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军事力量为开辟赣西南苏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固暴动胜利后,根据中共江西省委争取“会匪”的指示精神,中共东龙支部争取、教育改造“三点会”为首的绿林武装,不断发展壮大东固工农革命军。1928年2月,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军事部的工作计划,赣西特委决定将东固工农革命军与永丰、吉水工农革命军合并,组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纵队下辖3个区人,共150余人、80多支枪。同时,经中共赣西特委批准,组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
    七、九纵队建立后,以吉安东固为军事基地,积极向吉安、吉水、永丰、兴国、于都、泰和等县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不久,粉碎国民党军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会剿”。1928年5月,兴国崇贤农民在第七纵队的支援下举行暴动,并取得了胜利,打通了东固根据地与于兴游击根据地的联系。9月,中共赣西特委决定七、九纵队合并,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下辖4个连和1个政治宣传队,全团300余人。这是赣西南第一支团以上的地方红军。红二团的成立,“对兴国革命斗争的开展起了促进作用”[6]。12月,红二军团与红十五纵队配合,一举攻克兴国县城,增强了赣西南革命武装力量,扩大和巩固了东固——于兴根据地。
    为了统一赣南红军的指挥,赣西特委召开会议,决定以赣南红军第十五纵队和第十六纵队为基础,并从红二团抽调100余名党团员骨干,组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在江西红二、四团的联合作战下,到1929年春,“从桥头到东固约200里左右尽系赤色区域”,其中东固为红二团之根据地,桥头为红四团之根据地,这两处是“最红的地方,可以为赣西群众斗争的代表”[7]。1929年2月,红二、四团与红四军在东固胜利会师,毛泽东称赞红二、四团是“钢军”。6月,红二、四团在东固进行整训,统一了领导,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红二、四团的游击区域进一步扩大,东固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0月,返回根据地,支援万安、吉水、泰和、永丰等地农民秋收斗争。
    因此,红二、四团以东固革命根据地为大本营,配合红四、五军消灭地主武装,支援各地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赣西南赤色区域不断扩大。到1929年底,赣西南大片赤色区域与游击区逐步联片,为创建赣西南苏区奠定了基础。此后,红二团成为红六军的一部,成为中央主力红军之一。
    (四)东固革命根据地为保卫和巩固中央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为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30年6月中旬,中共永吉泰特委在吉安东固成立。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在永吉泰特委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群众自动捐款捐粮,有的一次捐款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永丰和吉水县苏维埃政府为红军捐款6万元。永丰县君埠乡小别村人口不多,一天内就为红军捐粮100多担。为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4月,东固广大群众除帮助红军到外面运送粮食外,还自动将存粮的70%拿出来接济红军。1931年9月,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在东固南面的方石岭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全部和第九师的1个炮兵团及一个营,取得了方石岭战役的胜利。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使赣西南与闽西两大苏区连成一片,正式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
    东固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也作出重要贡献。为纪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1932年春苏维埃中央政府把东固苏区命名为公略县。1932年6月,中共公略中心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帝国主义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与我们的任务的决议》精神,召开各县县委、区委书记联席会议,部署反“围剿”工作。各县、区迅速动员群众,积极出钱出物、参军参战,支持与参与反“围剿”斗争。1933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召开公略中心县所辖五县党代表大会,决定撤销中共公略中心县委,成立中共永丰中心县委,领导公略、万泰、永丰等5个县委。1933年9月,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中共永丰中心县委迅速动员全中心县军民做好战争的一切准备。仅公略县1933年8月至11月就动员1750名青壮年加入红军,之后公略县有10个党支部的全体委员和大部分党员加入红军。在推销公债、节约经费方面,1933年下年公略县认购经济建设公债58266元。这些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粉碎敌人“围剿”的决心和勇气。
    正如毛泽东1936年在陕北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指出:“1928年由李文林和李韶九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在江西的兴国和东固活跃起来,这个运动以吉安一带为根据地,这些游击队后来成为第三军的核心,而这个地区本身则成为中央苏维埃的根据地。”[8]
    二、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随后建立的根据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在党的领导下,东固革命根据地虽小却建设得很巩固,红军虽少却很有战斗力。东固革命根据地具有许多适应当时情况的特点,在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经验。
    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由农民协会到革命委员会再到苏维埃政府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东固割据初期,是以农民协会代行临时革命政权的职权,“赤色区域之政权,全由农民协会主持”[9]。1927年9月下旬,赖经邦等人在东固敖上召开了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共东龙支部。10月,中共东龙支部重建了农民协会。1928年2月,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东龙区委会,下辖东固、江口、南龙等7个党支部。到1928年春,东固革命根据地建立了24个乡村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协会会员4000余人。1928年10月,中共东龙区委改为中共东固区委。1929年7月,成立东固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在东固革命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东固苏维埃政府,下设财政、军事、社会保险、教育4个部和土地、人民审判委员会。各乡也先后建立苏维埃政府,下设同样机构。
    在土地革命方面,实行暂缓平分土地与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相结合的政策。从当时根据地所处环境来看,赤白斗争十分尖锐,自身力量比较薄弱,内部急需要稳定的环境。因此,东固地区的党组织对于土地问题,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一方面对于逃跑地主的土地山林,则采取仍由原租种者耕种,产品大半归佃农,小部分用累进的方法征收农业税,供农协办公用。这样既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及支援革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自耕农的土地,则采取保护政策。土地所有权一律不变,农产品归自己,只需缴纳少量的农业税。这对于争取群众,孤立反动派,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根据地,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东固会师后,根据地内普遍开展了从减租减息,到抗租抗息,再到打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1929年秋,东固革命委员会通过群众团体,广泛宣传土地革命的意义和政策,并根据《兴国土地法》的规定没收地主阶级和公用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红色政权的建设。
    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东固革命根据地十分注重经济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健全各种经济服务机构,创办和完善文化服务设施,以满足根据地军民之需要。一是利用根据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小铁矿和瓷土矿,同时,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因陋就简建立了小型的兵工厂、工艺厂、平民工厂、熬硝盐厂、农具修理厂、油墨蜡纸厂等。二是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三抗”斗争,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动员党团员带头,军民集资办起了东固平民银行,发行了苏区最早的货币。东固平民银行的创办,为促进根据地及附近各县的金融流通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江西第一家苏区银行,成为中央苏区金融史的源头。四是创办了东固消费合作社。1929年10月,由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成立东固消费合作总社,下设南龙、东固两个分社,除经营军民生活日用品外,还经营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收购山货,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解决困难。同时,保护商人利益,鼓励商人沟通根据地和白区的贸易。五是大力进行文教卫生建设。1928年9月,开办了东固平民小学,随后各乡村开办了列宁小学和夜校识字班,编印了《农民讲话》、《工人讲话》、《妇女讲话》、《战士讲话》等工农通俗课本。同时,在东固螺坑创办东固教导队,培养军事和地方干部;6月改名红独二、四教导队,下半年改为赣西红军学校;1930年扩大为红三分校。1928年10月,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红二团在三彩山坑筹建了一所红军医院,1929年3月迁至东固,改为赣西第一后方医院。同时,东固赤色邮政分局在东固成立,保证了上下级的联系和赤色区域间的信息沟通。
    总之,东固革命根据地对当时党对走什么样的中国革命道路还处于模糊认识的关键时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武装暴动”和“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更加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进一步坚定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在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深入研究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及其对中央苏区的重要贡献,可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包括在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赣西南苏区史和中央苏区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  释:
    [1][5][8][9]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十辑),赣出字第88001号,1989年6月,第15页,第47页,第99页,第78页。
    [2]温新华主编:《吉安人民革命史》,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第134页。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290页。
    [4]江西省档案馆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第22页。
    [6]陈毅、肖华等著:《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8页。
    [7]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四辑),赣出字(1986)第004号,1987年12月,第167页。

    作  者:陈  安: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宣教科副主任科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试论共和国的胚胎——东固
·下一篇:浅谈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几个基本问题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