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文艺》第二期:阅读的快乐(散文) |
2008-03-31 22:15:02 |
来源:《青原文艺》 |
作者:朱文鸿 |
|
|
|
|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身处斗室,在静谧中读人生,读理想,展开理性的双翅,鸟瞰世界万象,读尽人生百态。
宋代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大概是说,读书可以使人变得优雅和聪慧。的确,饱学之士身上特有的儒雅之气以及谈吐的谐趣睿智常令人钦慕不已。当然,这也要看所读的是些什么书。读一本好书,等于交了一个有价值的朋友,接触到这个朋友的思想情操,使我们在自己的生命空间之外,还可以体味多种人生经历。试想,那么多的古圣先贤、鸿儒巨匠,依次排开,常年不知疲倦地恭候着你的大驾,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著书者几乎皓首穷经,思索钻研,经历体会的心情和感悟,随时可被我们开卷阅读,走进他们所营造的极美情景、极浓感情、极深思想、极高境界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回忆起来,我真正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在高中的时候。语文教师沈振海先生知道我喜爱背古典诗词,多次教导我,诗词不必死记硬背,关键在于学会欣赏。要以轻松闲适的心情去领会诗词的境界,通过一次次反复领会,自然就不容易忘记。他还劝我,读书不必贪多求全,而应先加以选择而后吸收,读一本书就要有一本书的收获和领悟,这样才不会徒费光阴。而我当时年少气盛,往往将老师的谆谆教导当作“耳边风”,兀自沉醉于那些华章丽句中不能自拔,以致荒废了学业,实属咎由自取。进入大学后,因为对所学的政教专业实在难以产生兴趣,我便成日蛰伏在学校图书馆中大看闲书,把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目看了个遍后仍不过瘾,还常流连于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书店之中,聊以解馋。在这段幸福的岁月中,我确实读了一些好书,愈读愈感到茫茫宇宙中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飘忽。
参加工作后,在人海中挣扎,为生计所迫,每天早出晚归,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碌碌十年,一事无成,读书上的欠账却越来越多。虽然自己买了一些喜爱的书,加上每日汹涌而来的报刊杂志也读了不少,但总觉时间精力不足,错过许多好文章,心中怅惘不已。“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常后悔二十多年来,没有用功读书,不能吸取名著中的真知卓见,拓展胸襟,培养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超然物外之人。如今,我总面临这样的矛盾:一边是为了生存疲于奔波;一边是日渐荒芜的心灵需要滋养。我只有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才能蜷伏在自己的陋室中,伴着莫扎特、肖邦天籁般的乐曲,用一种闲逸的心情与大师们的灵魂对话。会心处,我仿佛听见有淡雅的莲花在自己心灵深处开放,室内暗香浮动。
清代名士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过去我总无法领会其中的妙处,如今细细想来,颇见情趣。原来读书所得之多寡,全在于读者自身的素养和见识,同一本书,同一个人读,不同的时期所得所感会有所不同,许多好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领悟和乐趣。在中学时读孔子的《论语》,我感受最深的是其语言的简约和朗朗上口。而今,我看到的却是一颗博大而睿智的心灵。当然,无论什么时候,那份心情的愉悦是多年如一的。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不过是把读书作为敲门砖以求仕途腾达,而真正的读书之趣却非深入书中不能体会。“一生清福,只在好书良友。”能够长久享受阅读的快乐,无疑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