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下村,距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府治南50公里,距富田镇政府西2公里。陂下古名潭溪,自唐代开基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有胡、罗两姓,400余户,1800多人口,面积约1。5平方公里,90%的人口为胡姓。胡姓开基祖胡晃,为吉州开国侯公霸公第八世孙,为银光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胡盛第四世孙,乃北宋狄青元帅的参将,进士出身。因军功卓著,仁宗皇帝赐予銮架48件(现保留有45件,实为稀世珍品),并有御笔题匾嘉赞,清道光皇帝也亲笔题写“黄耈繁衍”匾额,以示赞赏,现仍镶嵌在迎龙门上。
陂下村座落在富水河畔西岸,地状竹排,故又称“排形”。房屋建筑绝大多数座北朝南,80余棵千年古樟环绕全村。前有紫瑶山、甫公山拱翠,后有龙山、紫沙庙揽护,形成了一个人杰地灵的极佳风水地理位置。
这是一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名村。村中祠堂文化内涵丰富,36座祠堂,堂构迥异,各领风骚,有三进式的、有喜雀聚巢式门楼式的、有孱亭式的,这些都有天井、祖宗龛的祠堂能得地保留了赣派风格。仅“敦仁堂”的占地面积就3000平方米,祠内的石廊柱、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额、楹间梁坊、牌坊等仍保存完好。18口古井,口口井水清甜,南明井水质奇特,善孕双胞胎,解放以来就孕育了18以双胞胎。十八桌井却是个天然溶洞井,井底可摆放18张饭桌;一条百余米长的古街,店铺俱全,一家私塾设在小楼上,“半壁天”字匾更是道尽了前朝近代以来陂下村商贸、教育的繁荣盛景;6座古牌坊,3处古门楼,彰显了陂下村人沐浴皇恩的自豪。“云霞连竹树,星斗焕文章”、“高阁凌霄汉,春山展画图”。楹联、匾额、寿屏、绣楼、门帘、古床、古桌椅、古香案香炉在祠堂、民宅里随处可见;朝天门、迎龙门、安人亭、延福门高大轩昂,四座大门紧锁全村,村中鹅卵石巷道纵横,连结着180多栋明清建筑的祠宇民宅,突显出赣中民房构架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大封闭圈”中套“小封闭圈”的建筑特色,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古代村落抵御强敌入侵的战略防御设施体系。集聚积、沉淀、净化、排泄四大功能的“五水朝东”排水系统,凝结了陂下村人的智慧,将一个清洁靓丽的古村落奉献给每一位来访者。
这是一座具有光荣的红色革命历史的国家级名村。高品位的革命旧址群众多,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敦仁堂里召开的,毛泽东、朱德曾在敦仁堂里开办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所学校;后迁距200米远的竹隐堂。江西省苏维埃第第四次会议也是在这里召开。这里曾是公略县委、公略县中心县委驻扎地;这里还驻扎了公略县委保卫局、裁判部,红军模范营;毛泽东下井冈山后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列宁台,供军民召开大会之需。毛泽东、朱德、陈毅、曾山、毛泽覃、贺怡、张震、刘士奇、陈东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组织、指挥过多次反蒋匪、反地方民团“五市联防”的战斗,至今战壕犹存,墙壁上的红、白标语历历在目,至少也有一、二百条。《红军十大纲领》、《中国苏维埃十个政纲》、《土地革命八大要求》、校训等革命遗迹依稀可辨。这个村庄参加红军的就有100多人,其中长征干部4人,各级苏区干部20多人,有解放后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人大主任的胡立教。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姓名的有58人,其中有中华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副部长胡海,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江南抗日义勇军副司令胡发坚。
这是一座崇尚儒家文化民风淳朴的国家级历史名村。胡氏宗祠敦仁堂珍藏的堂匾和楹联,为清代状元刘绎的手迹;竹隐堂堂匾为明朝状元曾彦的真迹,令人惊叹的是这三个字乃是用裹脚布所书。宋朝一代大文豪欧阳修,陂下村人把他尊奉为神,供在吉先祠里祭拜。胡姓中经廷试、汇试、恩科和恩赐的进士8人,明经进士4人,举人26人,民国以前七品以上官员42人,出国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