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在东固战略转折的历史意义。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的回忆和综述,可以看到:毛泽东从东固战略转折,也经历了一个认识、感受和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从井冈山下山是为了“围魏救赵”,一路转战,倍受挫折;到了东固,柳暗花明,山外有山,殊途同归。走的都是武装割据的路,方式不一,效果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于是引发了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折,就在这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内和上千里路的转战行军途中诞生了。这一战略转折决策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经历了数次会议的争论,决策者理性冷静的观察、学习、思考,面对实际情况的万千变化,随意拍脑袋那是要掉头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决不敢掉以轻心的。现在来分析这一时期所发生战略决策的历史意义,应该说怎样评价都不为高。这里提出个人几点看法,以求批评指教。
1、东固的战略转折是毛泽东创建中央苏区起点的标志。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和赣西南、闽西广大军民经过三年的奋力打拼才创造的,它应该有一个起点性的标志。1929年2月以前,在赣西南、闽西广大地区(长期以来只提赣南、闽西,不提赣西南、闽西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割据,包括著名的东固、闽西革命根据地。东固会师,让毛泽东近距离观察、感受到了东固根据地“秘密割据”方式,引发了他连片割据的战略构想,从踏上东固这块土地到迅即离开东固(只有7天),毛泽东并不是不愿呆在东固,(从1929年2月到1931年9月,毛泽东率红四军曾七上东固),他是要学东固方式,用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去燎原赣西南、闽西大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固会师及作出的战略转折,毫无疑问应是毛泽东走上创建中央苏区起点的一个标志。
2、东固的战略转折,以及为实施这一战略转折在赣西南、闽西地区两年来的实践,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没有东固的战略转折,就不会有后来两年在赣西南、闽西地区反复转圈子的战略作战。在这两年的作战实践中,毛泽东并不是单纯打仗,而是把他在井冈山成功的经验,包括发动广大群众扩大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等等,扩展到了赣西南、闽西更广大的区域范围。这种大范围的革命实践,又印证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所形成的一些思想萌芽,如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及发展等。毛泽东不断深化、发展、总结这些思想萌芽,从而使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理论趋于成熟。同时新的革命实践,如在赣西南、闽西农村腹地广泛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扩大发展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等,还有打吉安、打长沙、打南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艰难历程和巨大胜利,都使得毛泽东日益走向成熟。假如我们要为这个成熟阶段寻找一个起点的话,也应该是东固会师后的这一战略转折决策。从东固前委2月下旬会议到长汀前委3.20会议,从瑞金4.5回信到于都4.11前委扩大会议和4.13给湘赣边特委去信,都可看作是这一起点的发展过程。就象遵义会议之前也发生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一样,东固战略转折也是一系列会议的产物,而不单纯是某一个会议、某一封信所能完全代表的。
3、东固的战略转折是毛泽东由小范围游击战转变为大范围游击战,再逐步向运动战转变发展的标志。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战略,是以保存下来的有生力量,通过游击战争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公开的苏维埃政权。这时候游击战争区域范围还是很小的。到了东固,从红二、四团游击区域范围是宽广的这一现实中得到启发,红四军游击区域范围应该是更宽广的,所以要在更大范围内打圈子,而且这种打圈子战术,也应象红二、四团一样是飘忽不定、变动不居的。而到了1930年从汀州到长沙的远行战略和1931年间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战争,毛泽东又把大范围的游击战争转变为诱敌深入、集中兵力作战的运动战,毛泽东军事思想也由萌芽开始走向成熟。因此在东固发生的战略转折,也可看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由小范围游击战转变为大范围游击战直至向运动战发展阶段上升的一个标志性起点。
注 释:
①、③见中共党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89-290页。
②见《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④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⑤见《肖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118页
⑥见《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50页
⑦转引自《红军初创时期游击战争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第139-142页
⑧见《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68-69页。
⑨见《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第48-53页。
⑩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