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为突破蒋介石40万军队的重重围困,毛泽东指挥红军上演了世界战争史堪称经典的活剧———“四渡赤水出奇兵”,使中央红军由被动挨打逐渐变为主动,为长征胜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地图上看,黔西北的赤水河上有个叫赤水的城市,那么,“四渡赤水”是不是就发生在赤水市呢?
然而直到采访出发前才发现,我们的直觉错了。四渡赤水,竟与赤水市毫无关系。其中的三渡发生在贵州习水县境内,还有一渡是在国酒之乡茅台镇进行的。
在红军二渡、四渡赤水的二郎渡,老红军李少钦望着奔腾不息的赤水河,心潮难平。他向我们讲述起当年的故事。四渡赤水前的红军,可以说面临着长征以来最严峻的困难。为了避开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将士们经常是刚到一地来不及吃饭休息,便又接受新任务出发了;连续几天几夜的急行军,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还经常与敌人遭遇,战士们强忍饥饿、疲劳与病痛,奋力拼杀。他说,那时有句话最响亮,叫“物质的人精神的兵”。
站在一渡赤水的土城渡口极目远眺,赤水河船橹依旧,渔歌犹在。正值傍晚时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派迷人的胜景。而我们的脑海中,却尽是“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勇悲壮。据说,由于敌人的威胁,赤水河畔的乡亲们冒着“绝户”的危险,给红军送去了当时仅有的3条“救命船”。就是这3条船,帮助红军先头部队从二郎渡顺利过了河,夺取了二渡赤水的决定性胜利。赤水河岸遗留着许多断垣残壁的土石屋,无声述说着当年的往事。习水县武装部部长何子勤说:“这是‘跑红人家’的老屋,当时许多人是几代人同时参加红军,走了就再没回来,房子也就没人管了”……
沿着土城、茅台渡寻觅当年红军足迹,追思先辈遗志,使人们深切地感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魅力。四渡赤水的胜利,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它不仅是遵义会议确立的正确军事路线的胜利,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回味的财富。“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意变更的,一个方向受到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毛泽东这句让许多赤水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在战争年代曾指挥红军将士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如今,又被赤水人运用在现代化建设的“战场”上。
赤水河畔享有盛誉的茅台酒厂、习酒厂、四川古蔺郎酒厂,在全国白酒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实施“战略转移”,不但打了胜仗,还乘胜追击抢占了同行业“半壁江山”。习水县财政收入过去相当部分“靠山吃山”,近年来,习水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开发出天鹅池、长嵌沟等5大旅游区,实施“微水工程 ”和“庭院经济”,2000年全县GDP达到11.2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143.47%。习水县委书记刘兴国自信地告诉记者:“在经济建设的战场上,老区人民同样可以打胜仗!”
登上娄山关,记者俯视滚滚而去的赤水河,不由想起了毛泽东的著名词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赤水人,不正在开发西部的征途上迈步从头越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