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区位于江西省西部,属省辖市萍乡市的中枢地带,与本市的上栗县、芦溪县、湘东区接壤,面积212平方公里,人口40万,辖六街,四镇及城郊管委会,历为萍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萍乡市毗邻湖南,“地界吴楚,水接潇湘”,故有“湘赣咽喉”、“赣西明珠”之称。
安源,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据考古发现,萍乡在距今十几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四、五千年以前,筚路蓝缕的先民在此劳作生息,为百越族的一支三苗族,原始社会晚期遗址遍布全市;商周时期隶属扬州地,进入了文明社会,留存着当时的城址。三国后期的吴帝宝鼎二年(267年)设立萍乡县。萍乡得名由来,历代县志均记载与典籍《孔子家语》有关,说的是有一次楚昭王经此渡江,漂来一又红又圆,大小如斗(斗为古时酒器)的果实触碰船身,昭王令人捞取,甚感奇怪,遍问随从,众人皆不知为何物?后昭王遣人问于孔子,孔子千知:此谓萍实,乃吉祥之物,惟有霸主才能获得,可以剖而食之。遣卧返回传达,昭王将萍实食之,果然味美,甚是欢喜。后来,萍乡设立县治,引用孔子而冠名萍乡,意即萍实之乡。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楚昭王渡江获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名县”。唐代文人韩愈《楚昭王庙》诗曰:“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祀昭王”。宋代文人黄庭坚《萍实里》诗曰:“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莫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至今,安源区境内的始建于唐代,依然完整地保存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建之巍峨风貌的萍乡孔庙,乃为江南著名孔庙之一。历史的轶闻佳话赋予萍乡浓郁的人文色彩,据地方志载,自隋唐兴科举至清末终止,萍乡涌现出进士107人,举人267人,贡生477人。当代又孕育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在近现代史上,处于萍乡中枢地带的安源区,更是一方政治腐底蕴与经济腐底蕴深厚的热土。
安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安源因盛产火煤炭而被称为“江南煤城”,既是中国古代采煤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安源挖煤历史最古者远在唐代,宋代沿袭从地表浅层刨挖煤炭,南宋文人戴复古《萍乡客舍》诗中有“小阁无聊坐,征衣不耐寒。地炉燃石炭,强把故书看”之句。清代乾隆年间,安源土窿乡井遍布,当时的萍乡文人何宫挂有诗描述:“安源岭上搭棚所,曾有村夫非似我。日午满山烧炭烟,夜深遍垄照渔火。短衣裁剪刚齐腰,尺布染蓝抱脑裹。男妇肩柘块来,相摩相谑不相左。”诗中的“枯块”,即为焦炭。由此,可见当时安源煤炭业的发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安源一带开采的土窿乡井已达315处之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经清朝廷核准在安源成立萍乡煤矿局,由官商盛宣怀任督办,引借外资,购买西方机械设备,聘请行车工程技术人员,大举开采煤炭,乃为洋务运动的产物,亦为实业救国的举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专用于运输安源煤炭的株萍铁路建成通车,两年后安源煤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最早采用西方机器和西方技术开采、运输、洗煤、炼焦的大型煤矿,员工一万余人,年产原煤一百多万吨,为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又过一年,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股分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开风气之光,领风骚于前。至今,安源保存着百余年的欧式风格的幢幢建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历史。
安源,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煤矿开办以后,新型的产业工人不甘于沉重的压迫、残酷的剥削,奋起砸碎套在身上的枷锁。1905年5月,数以千计的工人举行罢工,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早期斗争的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