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思的家庭生活帐 |
2009-02-17 10:45:04 |
|
作者:《毛泽东遗物故事》龙剑宇、夏佑新 |
浏览次数: |
|
|
|
|
毛泽东一家的生活,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派专人管理。在中南海,负责管理毛泽东日常生活的工作人员被编为第一组。毛泽东被称为第一组首长。
毛泽东一家的生活账本保存的相当完整,从1952年起到1971年1月止,基本上保持了时间的延续性。这些生活账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粮食、食品账,一共有四本,其中采购粮食账两本,采购食品账一本,食品处理账一本。第二类是日常杂费开支账,共四本,记载毛泽东一家购买洗衣服、肥皂等洗涤用品,添置锅盆碗筷等日常用具,以及医药费、茶叶费、头油、针线等开支情况。第三类为毛泽东和江青衣帽鞋袜分类登记账,包括衣料、布匹、被褥、鞋袜的添置、使用情况。第四类是物品分类账,记录燕窝、银耳、海米等食品,以及手纸、火柴、香烟等日杂的进出量和使用情况。第五类为生活费收支报表,记录毛泽东一家收入及开支情况。
毛泽东的生活账完全由身边工作人员管理,他的收入也全部交给管理科。因此,第一组人员不仅是毛泽东的卫士、服务员,而且是毛泽东的管家。
毛泽东有一个大家庭,从50年代开始,同毛泽东、江青一起生活的有毛岸青、李敏、李讷、刘松林、侄儿毛远新、江青胞姐李去露及其儿子等。偌大的家庭,日常开支自然不是小数目,除了吃饭、穿衣、上学,还有医药费、洗涤费等,但那时毛家只有毛泽东、江青有工资,其余的人都没有收入来源。因此,毛泽东对家庭开支情况十分重视,不仅担心不敷出,也生怕铺张浪费。李敏、李讷姐妹俩都在育英小学读书,她们过寄宿生活,只有星期天才同家人团聚,她们的伙食费从管理科领取的。每到周末,学校便将节余退给学生,而李敏、李讷拿到这些余钱后从不自己留下来做零花钱,而是如数交给管理科上账,作为她们星期天在家里的伙食费。
1955年,供给制、包干制全部改成工资制,毛泽东的工资有二百多元。当时,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在四五十元左右。如此微薄的工资若想养活这个大家庭,真是捉襟见肘。好在毛泽东已有一笔数目不小的稿费,每每入不敷出时,尚可以从中央特别会计室领取一部分权作补充。
50年代,毛泽东一家的生活账由卫士长李银桥负责管理。他不仅是卫士,也是理财的管家,他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每个月,李银桥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列毛泽东一家的生活费开支计划,并呈送毛泽东过目批准。这个计划包括吃饭、穿衣、房租、水电、医疗等各项费用,还包括待客及帮助困难同志的费用。有一次,李银桥列出下月开支明细表送呈毛泽东批准,毛泽东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他盯住伙食费一栏,用笔敲打着说:‘伙食费每天三块是不是高了啊?”李银桥解释说:“不高呢,里头还包括招待客人的开支。”当时,毛泽东常常在家里招待客人,主要是民主人士和亲戚朋友,费用全都自掏腰包。毛泽东想了想,每天三元的确不算高,于是提笔在计划表上批了两个大字:“照办”。
毛泽东在乡下的亲戚朋友时常光顾他的家。这些亲朋大多贫苦,在他们回乡时,毛泽东总要打发一些钱物。据初步统计,公韶山的亲友,就有几十人次先后上京拜访他,他们的来往路费、置装费、住宿费、伙食费和赠磅给他们的礼物,全由毛泽东个人负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毛泽东从来不准工作人员伸手向公家要钱要物。
解放初,堂弟毛泽连和表弟李云凤来了,他给两位弟弟每人做了一套新衣服,离京前,又要工作人员去管理科领些糖果打发客人。 工作人员领了10斤,毛泽东责备道:“拿这么多干什么?”“叫他们路上吃。”毛泽东听了很生气:“两个人在路上哪里吃得咯多?有2斤足够啦!多余的还是送回管理科去。”他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