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悌,字乙夫,是毛泽东的六代堂弟毛泽癸之子,毛泽癸曾参加过毛泽东组织的农民运动,后在外失踪,留下毛远悌兄弟三人与母亲辛酸度日。1940年,毛远悌到《力报》社印刷厂做工,此后直到解放初都在印刷行业。1950年初,他写信给毛泽东,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要求到北京学习,他在连写了两封信后,毛泽东于1950年5月12日回了信。
远悌贤侄:两次来信收到了,很高兴,你做印厂工作极好,应将此项工作做好,不要来北京。学习事将来有机会时再说。远翔是否尚在革大学习,有信请转交。远翔略历我忘记了,便时请告我。此祝进步!
毛译东
1950年5月12日
毛泽东要毛远悌搭给毛远翔的信写于同一天,内容也是要其不要来北京:
远翔贤侄:两次来信收到甚为高兴。你应在湖南设法求得工作,不要来北京,这里人浮于事,不好安置。你的文字已通顺,用力学习,当会有更大进益。……
毛远悌、毛远翔在接到毛泽东的信后,遵嘱留在湖南,未再提去北京的要求。
毛森品既是同族人,又与毛泽东是湘乡东山高小和驻省中学的同学,其兄毛钦明亦是毛泽东的同学,1927年还陪同毛泽东考察过湘乡农民运动,1928年为革命献身。毛森品两次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家乡情况,并要求毛泽东为他推荐工作,1950年4月18日,毛泽东复信说:
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反而有累清德,不知以为然否?
毛泽东一面婉言拒绝为毛森品推荐工作,一面又体谅老友困难,他先后三次给毛森品寄去550元钱。
毛泽东50年代初致故乡族人的信,大多很简短,其中心内容和最为闪光之处都是不让族人产生“荫庇”心理。如1950年5月7日给毛贻华的信说:工作事尚望就近设法解决,我现在难于为助,尚祈鉴谅。5月8日给毛春轩的信说:去年12月来信业已收到,甚为感谢。浪秋、迪秋诸位均宜在家工作,不要来北京,以免浪费时间。1951年2月15日给毛岳乔的信说:你的生计困难,甚为系念,但我不便有所介绍,仍望在原地自己设法解决。1956年12月13日毛泽东回本族姑妈的信说:调你儿子做财经工作一事,我不能办,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乞谅为荷。
毛泽东对待像上面这些提出要求引荐或解决工作的族人,均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拒绝方式,不让他们存留幻想,效果很好!但同时,毛泽东也是看重乡情、亲情的,他往往用寄款赠物资助或答应一些族人到北京小住的方式安慰他们。
如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复毛泽荣的信中就提到“托毛李(指毛泽连、李祝华)带上皮衣料一件,为弟御寒之用。”次年5月12日回毛泽益的信中亦有“兹寄上人民币贰佰伍拾万元(合250元),以应急需,收到时请告知为盼”的句子。1952年10月2日致毛字居的信说:“毛泽连来信叫苦,母尚未葬,脚又未好,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一百万元为六婶葬费,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另寄二百万元给泽荣(逊五)助其家用。他有信来,我尚未复,请转告他,不另写信了。”
然而毛泽东也并非有求必应,因为他一已之力,要完全用自己的稿费解决百姓的生活困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1950年5月8日他给毛逸民的信件中说:
乡里贫苦人民生活困难,烈士家属更加困难,暂时只好忍耐一点,待土地改革后就可能好一些了,那时人民政府也可能给人民以一些帮助,例如贷款等,人民就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
烈属的照顾是全国范围内的事,全国有几百万户烈属,都要照顾,自未便单独地特殊地照顾少数地方。但最困难的人民,当地人民政府在减租时土改时及青黄不接的岁月,应当尽可能给以照顾。
对于族人上京的要求,毛泽东采取区别对待。如上文所述,对欲借毛泽东威名谋职,或想长居北京当“食客”、“门人”的,毛泽东坚决回绝;而对想借上京之机向毛泽东反映情况或者一般的短住游历的,毛泽东表示欢迎;从时间上来说,愈到后来,毛泽东愈难随便答应族人上京了。
1951年9月4日毛泽东写给毛宇居的一信说:
接到梅清、有成二兄的信,想来京一游,我认为可行。如禹居兄有兴趣,亦可同来一游。来者以三兄为限,他人不要来。到京大约可住一个月至两个月,太久则不方便。如三兄同意这几点,即可偕我这里派的同志一道来京。
1952年7月11日毛泽东复毛宇居信说:“为了了解乡间情况,拟待秋收以后邀李漱清、邹普勋二位来京一游……”
毛泽东的原则性即使对于至亲亦不轻易改变。毛泽连身患眼疾,曾多次上北京,得到毛泽东的悉心照料。然而从毛泽东的信中看,也有多次不让他来北京。1951年12月11日信说:
泽连、远悌:来信收到。慰生六婶及泽连均不要来京,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诊病后完了即回韶山为好。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强调反对浪费,故不要来京,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泽连家境困难,待将来再设法略作帮助,目前不要靠望。……
1952年10月2日毛泽东又要毛宇居转告毛泽连“请告他不要来京,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
从50年代未起,毛泽东与故乡族人通信日见稀少,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日理万机,已无法过多分心于写家信;另一方面也因为族人通过近十年与毛泽东的鸿雁往来,了解也理解了毛泽东不愿徇私情的脾性,因而他们也很少写信给毛泽东提个人要求了。第三个原因,与当时政治的从紧和毛泽东形象的“神化”亦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