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个人爱好是多样的,把玩印章,便是他的众多雅好之一。这也突出体现了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深厚。
从战争年代到建国之后,有许多文化界著名人士,深知毛泽东这一爱好,曾精心为毛泽东治印,由此,在印的背后,留存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毛泽东使用私人印章,目前所见较早的资料,是1936年7月15日,他在签署派代表到国统区协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事宜的介绍信上所钤“毛泽东印”朱文。次年7月13日,即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六天,毛泽东就对日作战总方针题词,又一次用同一枚印章,庄严盖上 “毛泽东印”。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写信给柳亚子,说:
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他在随信手书的《沁园春•雪》上,又郑重钤上两印,其一为篆体阴文,即浑厚古朴的“毛泽东印”四字。柳亚子看到毛泽东喜爱印章,于当年便又送给毛泽东两枚,毛泽东在1946年1月28日写信表示感谢:
亚子先生左右:很久以前接读大示,一病数月,未能奉复,甚以为歉。……印章二方、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的和词,均拜受了。‘心上温馨生感激,归来絮语告山妻’,我也要这样说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在这里,印章成了毛泽东与民主人士交往的媒介与桥梁。柳亚子,原名柳慰高,又名弃疾、人权,字安如,人称三吴才子,又与宋庆龄、何香凝并称国民党三贤。他1905年就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还是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他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因反对蒋介石而受到通缉,流亡日本。回国后继续进行反蒋活动。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交往是从1926年开始的,那是在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会第二届全体会议上。在广州举行的这次会议通过了蒋介石炮制的整理党务案,柳亚子愤然,以祖母病重为借口,会议未结束就走了。毛泽东对此印象极深。
20年之后,即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与柳亚子重逢在山城。柳亚子特意到曾家岩桂园毛泽东住地拜会了毛泽东,他当即写下一首七律《赠毛润之老友》,又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于离开重庆前4天即10月7日,将《沁园春•雪》一词抄录给柳亚子,柳亚子读罢,慨叹:“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乎,虽苏、辛犹未能抗乎。”柳亚子助兴也和了一诗,毛词、柳诗一起登载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上,引起巨大轰动。
建国之后,毛泽东与柳亚子多有诗词唱和,1950年,柳亚子迁居北京紫禁城西北长街,毛泽东特为柳的居所题写了“上天下地之庐”。毛泽东为私人居所题词,此为仅有。
以印为“媒”,与毛泽东交往的文化名人还有许多。如1948年,“篆刻王”谢梅奴用家藏上等寿山石治了两印,一方是阴文“毛泽东印”;一方是阳文“润之”印。前者为回文排列,笔划间架松而不散,紧而不板,有如汉印;后者仿周秦小玺,细文粗边,字秀笔圆。两印均高两寸半,有钮,印面纹2.2厘米见方,嵌藏于一个红木锦缎盒内。195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这两印呈献给毛泽东,现藏国家博物馆。
毛泽东还有一枚“毛氏藏书”印章,他的所有藏书,他都要亲自盖上这印。该印乃系著名金石家吴朴堂所镌。
1963年,毛泽东与全国工商联首席代表陈叔通叙谈,说自己很想请人刻一枚藏书印章,无论阳文、阴文均可。陈叔通立刻想到了他多年的故交、上海的印家吴朴堂先生。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陈叔通到上海,于高楼林立中寻访到吴朴堂。两人相见甚欢,陈叔通说:“毛泽东主席想请你治一方藏书印。”吴朴堂当即应允。陈叔通又说:“我这次在沪逗留时间不长,过几天我就来取,再带北京面呈主席。”吴朴堂深感时间紧,但同时又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能为当今中国第一人治印,特别是能为知识分子的这位知音——毛泽东治印,确是使他觉得荣幸的。
吴朴堂当晚就命笔起草印稿。“毛氏藏书”这四字刻起来不复杂,但要求刻出最佳艺术效果,就不容易了,因为前两字笔划太简单而后两字又太繁复,如何才能恰当处理疏密,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另一个问题是,毛泽东的藏书印,还得考虑主人的独特气质和所处的高贵地位,必须刻得雍容大雅。
吴朴堂颇费思量。他查阅了一大堆古今印谱,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终于认定了最佳方案:使用铁线篆!
吴先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次日夜,喧闹了一天的大都市沉寂下来,吴朴堂的印屋更是情静宜人,最适于艺术的创作。妻子王智珠素来是吴印的第一位观众,此时她又在一旁观摩。只见吴朴堂微举刻刀,凝神定气,至深夜才长舒一口气。末了,他还发了一通感想:
“毛主席身为国家领导,所藏书籍难以数计。书多,盖印多,印面容易磨损,必须深刻,上下线条又要一致。”
的确,这铁线篆是最难刻的,因为线条细,需要特别的细心,小心加耐心,还得靠眼力和手上功夫;稍不留神,不是断就是裂。
吴朴堂如期刻好了印,陈叔通将其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爱不释手,从此养成一个习惯,看书时,往往喜欢先仔细欣赏一番,然后运力,小心翼翼地在书页上加盖“毛氏藏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