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1896—1972),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人。1923年组织创办《岩声》报,积极宣传马列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了龙岩后田暴动,并与张鼎丞一起领导了全国最早的分田斗争之一,创造了溪南分田经验。1929年后历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长等职,为闽西苏区和中央苏区的创建、巩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红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部长,与张鼎丞、谭震林一起领导闽西南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四师政治委员,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中央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中原局第三书记等职,为巩固和发展解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
邓子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卓越领导者,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充分肯定和崇高敬意。
张鼎丞(1898—1981),龙岩市永定县金砂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领导了永定农民暴动,创建了福建第一块红色区域,并与邓子恢一起领导了全国最早的分田斗争之一,创造了溪南分田经验。1929年后历任中共闽西特委组织部长、军委书记、红四军四纵队党代表、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部长等职,为创建、巩固和发展闽西苏区和中央苏区作出了突出贡献。红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与邓子恢、谭震林一起,领导闽西南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第七师师长等职,领导军民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组织部长等职,积极领导华中、华东军民开展解放战争。建国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福建省军区政委、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开创我国检察事业新局面,捍卫共和国法制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鼎丞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陈丕显(1916—1995),龙岩市上杭县南阳镇人。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福建省儿童局书记、少共中央儿童局书记等职。红军长征后,留守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兼儿童局书记、少共赣南省委书记等职,同项英、陈毅一起领导了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随新四军北上抗日,历任苏中区党委副书记、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等职,领导苏中军民巩固和发展了苏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华中工委书记、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军区政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北兵团政委、苏北军区政委等职,在淮海战役中,领导华中地区动员了107万民工随军参战,有力支援了淮海战役。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警备区第一政委、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云南省委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政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