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红色故事
留在英雄山上的弹孔——松毛岭郭公寨前线指挥部旧址的述说(图)
2016-04-26 11:45:19
作者:陈淑如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在连城松毛岭保卫战战场旧址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松毛岭阻击战红军前线指挥部遗址——郭公寨(原称郭母寨)。1934年7月到9月,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的指战员林彪、聂荣臻、罗炳辉、蔡树藩等,在这里指挥了两场激烈的战斗,即温坊战斗和松毛岭阻击战。在指挥部的木板墙上,至今依然可以看到累累弹孔,可以遥想,当年的战斗是何等惨烈!

    红军前线指挥部原为黄氏祖祠。当年,有7户人家住在这里。它背靠松毛岭主峰金华山高地和朱鬃岭高地,与对面的七岭高地遥相呼应。从七岭看过来,这里的敌情尽收眼底,因此有勇有谋的红军领导人就把前线指挥部设在这里,并在屋后开挖了S形战壕。在黄氏祖祠右侧猪鬃岭下开渠道,引来清澈甘甜的山泉水,供众多红军官兵饮用;前方则搭建了10多个厕所。据当地村民回忆,当时在黄氏祖祠的上厅右厢房处,设置有无线电台和电话总机,厢房内外都布满了电话线,电话线从这里牵到各个山头。在上厅,红军用大门板铺了一张简易的床铺,既是指挥所,也是休息室。指挥员白天指挥战斗,晚上点上煤油灯工作,床边左右有警卫战士手持冲锋枪站岗放哨。指挥部有13名红军战士负责每天到前方各个山头观察敌人动向,再回到指挥部向首长及总机房的人员报告有关敌情,负责总机的人员再不间断地向各个阵地的指挥员及红都瑞金等地的领导发报、打电话。

    当时战斗十分紧张,红军指战员生存条件十分艰苦,既要忙着挖战壕、筑堡垒、挖防空洞,同时又为了保密,白天还不能生火做饭,只能用地瓜干、芋头等杂粮充饥,个个面黄肌瘦。在郭公寨驻扎50天后,粮食快吃完了,在无法接济的情况下,红军不得不用盖上三角印的借条,向积极为红军带路、修工事的村民黄振朝老人借了一头牛、一头猪和一谷仓稻谷,勉强果腹,以备战事。

    1934年秋,长达1个多月的松毛岭保卫战,在连城、长汀两县群众和游击队的支持下,以著名的温坊战斗为标志拉开序幕。9月23日,蒋介石调集装备精良的第三、九、十、三十六、八十三、八十五等6个整编师约7万人,在顾祝同指挥下,压向松毛岭。又从南京调来两个最好的炮兵团,从江西调来几十架德制“黑寡妇”轰炸机,一改“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战术,开始向松毛岭发起全面攻势。整个松毛岭火光冲天、硝烟弥漫。轰炸间隙,敌军乘红军工事被严重破坏、人员严重伤亡的当口,成群结队地往山上涌来,双方为争夺阵地展开激烈搏斗。

    在松毛岭阻击战的最后七天七夜激战中,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对红军阵地狂轰滥炸,郭公寨指挥所的几幢民房大多被炸毁,但指挥所的指挥员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有一次,一颗炸弹就落在指挥部右边几米远的稻草堆上,幸好是颗“哑弹”,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还有一次,一架飞机投下的炸弹就落在屋后,幸好被一棵大樟树的树尾挡住,炸弹在大树上炸开了,指挥部又侥幸躲过了一劫。

    在松毛岭保卫战最关键的时刻,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敌人吓倒,在明知敌强我弱、敌我兵力和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仍坚守阵地,视死如归。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当时红九军团的七团和八团因唐古垴高地失守,刚撤下来准备转移,又立即奉命上山再次投入战斗,一举夺回唐古垴高地。直到主力红军全部安全转移,红九军团七团和八团才从郭公寨一带战场上撤下直接转入长征。而红二十四师的战士们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坚守松毛岭,奋战到最后一口气,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刚撤出郭公寨,国民党民团头子曹半溪就带着一帮恶棍冲上郭公寨,到处翻箱倒柜。不幸的是,反动民团在村民黄振朝家空空的谷仓里,搜出了黄振朝藏在一个米筒里那张红军留下的借条。黄振朝当即被反动民团严刑拷打,英勇牺牲。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在蛟洋的故事
·下一篇:朱老总结婚品罐头
·“胜利从这里启航”展览在我馆开展(组图)
·《胜利从这里启航》展览预告(组图)
·我馆举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专题文化讲堂(组图)
·1989年至1991年罗洪标的演讲笔记本(图)
·市政协“红色教育培训产业发展情况”视察组到我馆视察(组图)
·朱德军长在永福系列故事——“原来也是普通的人”
·“小小讲解员”暑假培训活动(组图)
·“小小讲解员”暑假培训活动(组图)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进上杭中都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组图)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办法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