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闽西三年(1935—1937)游击战争,是革命运动遭受极大挫折后在极其艰难困苦环境中进行自卫求生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艰苦卓绝的闽西三年游击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在接头户的支援和掩护下,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积极消灭敌人,保存并壮大了红军队伍,取得了游击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字】人民群众;靠山;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接头户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而遭失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调集八个师约十多万兵力,对闽西苏区进行空前的残酷“清剿”,妄图在“三个月内消灭红军”。他们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对革命基点村群众实行“移民并村”、“计口购粮”、“保甲制度”、“连坐法”等,企图截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上。当时留守在闽西的武装只有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营和从江西突围到闽西的红二十四师100多人,总兵力才1500余人,杭永岩3县的游击队只有近百支枪。 面对几十倍国民党军和地方保安团队的残酷“清剿”,闽西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含辛茹苦,矢志不移,终于完成了党赋予的历史使命,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和党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艰苦的岁月里,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之所以能够得以胜利,就是因为红军游击队有了人民群众这座强有力的靠山,而其中又有一大批“特殊的群众”——接头户,他们不顾国民党的高压政策,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药品、日用品及情报源源不断地送给游击队,在他们的无私援助、牺牲、贡献下,红军游击队有了坚强的后盾,更加顽强、英勇的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胜利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一、建立军民鱼水情,催生革命接头户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闽西的红军游击队,根据当时的严重局势,分析了有利条件,即:各级党组织依然存在,并且还保有相当数量的从土地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和红军游击队;经过土地革命教育和战争锻炼的广大群众仍是倾向红军的;独立第八团和第九团,在游击战争中已建立了基地,与广大群众的关系是血肉相联的;闽西崇山峻岭、茂林密竹,是适合开展游击战争。于是,决定制定游击战争的方针,即:“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保存有生力量,争取广大群众,在群众支援下,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打败敌人的‘清剿’计划。”
为了适应新的更加艰苦复杂的游击战争环境,闽西党政军领导人决定先把红军游击队、独立第八团和第九团变为武装的政治工作队——会打仗,会筹款,会做群众工作的部队。争取群众是艰苦细致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动和依靠群众,首先需要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之情的关系。
1.一切为了群众,把保护群众的利益作为红军的出发点。在群众中购买粮食会使群众被国民党杀头,为了保护群众,于是采取突然到保长、地主、富农家里买粮食的办法,使这成为大家都需要保守的“秘密”,而且也在群众中造成“保长自己也卖粮食给红军”的观感和影响。随后,再到群众手里购买,并向他们进行宣传解释工作,经过反复多次,与他们逐渐建立联系。
2.游击队员经巧妙化装后,将群众买的油、盐、肉等东西,照价给钱转买过来,再向他们宣传解释,并且教他们去向反动派报告,说被“匪”抢了。这样,使群众既得钱又安全,做个“白皮红心”的拥护红军的工作者,让群众越发乐意为游击队购买东西。
3.红军游击队处处为人民。游击队在山上,帮助群众砍竹麻、砍木料,做到让群众喜欢,并愿意为游击队送消息。游击队用各种办法联系群众,又通过游击队联系的群众再去联系其他群众,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始终同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
4.尽力帮助群众需要游击队撑腰的事。群众受到反动派的摧残,要求游击队去镇压反动分子,游击队就去除暴安良。镇压顽凶得手后,叫群众去报告联保主任说红军来杀人了,使群众不受牵连,不受军阀摧残,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群众相信游击队。
此外,对待商人也提出了保护商人、争取商人的政策。同时,对待保甲长、壮丁队的政策,也是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
红军游击队时时刻刻为群众谋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把红军看成他们的保护者,与红军结成血肉相连的关系,同时,红军也获得了群众的热忱帮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群众逐渐成为红军游击队的秘密接头户。在之后的艰苦岁月里,这些革命接头户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支援红军游击队,保护红军游击队,使游击队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战胜强大敌人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二、全力支援红军游击,接头户热血铸丰碑
(一)接头户全力支援红军游击队,为游击队送情报、送物资、救伤员
三年游击战争是闽西开展革命斗争以来最艰苦、最复杂的阶段,也是闽西党组织和人民经受最严重考验并且获得重大胜利的阶段。在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在革命接头户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 游击队隐蔽在大山里,他们在山上没有接头户的帮助,游击队就站不住脚。他们帮忙送情报,送消息;送粮食,救伤员;派交通去联络。派人去发展城市白区工作、派人到香港找关系、中央红军长征过金沙江到四川和西北的情况等,都是通过接头户的帮助,才能取得这些情报。
1.送情报,送物资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革命接头户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用种种方法给游击队送情报,以配合红军游击队的行动。有的群众用暗语编成山歌对着山头唱,向红军游击队通报敌情。在游击根据地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常有群众的观察哨,一有敌情,便一山传一山,一卡递一卡地及时传报,使红军游击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敌情,捕捉战机,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在敌人“计口售粮”的“清剿”政策下,红军游击队的粮食和军需品极为缺乏,人民群众又冒着生命危险接济红军游击队,他们创造了“串担”装米、装盐的办法、即把竹竿内的竹节捣通,装进大米、食盐等后作扁担使用;创造了“双层桶”装粪、装米的办法,即把挑牛粪、猪粪的木桶改装成两层,底层装大米、蔬菜,上层装肥料作为掩护;还有“大蒲包”装米等20多种巧妙办法,穿过敌人严密的封锁线,千方百计地把红军游击队急需的物品送到山上驻地。
此外,革命接头户还采取其它特有的斗争方式,来粉碎敌人的种种阴谋。国民党军队搜山时接头户就故意大声叫喊,示意红军游击队及时转移;在被迫上山砍树时,便故意让妇女和老弱接头户去,并用刀背砍树,好像满山都是砍树声,却一天也砍不倒几棵树,或者与红军游击队约好,在山上开几枪,群众便乘机一哄而散;而在烧山时,则故意忘带火柴或把火柴弄湿以应付敌人。
2.救治和照顾伤病员
在艰难困苦的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的伤病员也主要是靠群众掩护和照料。为了使红军游击队的伤病员尽快痊愈,群众总是尽其所有,甚至于以生命来保护伤病员的安全。
(二)为支援红军游击队,革命接头户付出了血的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在艰苦卓绝的三年岁月里,闽西被杀害和被迫流亡致死的群众有250835人,被灭绝户主4031户,被拆毁、烧毁和因移民并村而毁灭的房屋238449间,被毁灭的村庄690个,被劫掠耕牛397573头,被荒的耕地171227亩。
这些被毁灭的村庄,这些被杀害的群众大部分是革命基点村和默默无闻的革命接头户。据统计,新中国建立后,闽西的老接头户有3581人,还有许多革命接头户为游击队献出了宝贵生命。正是由于革命接头户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像保护自己眼珠一样保护着党和红军游击队。才“保证了我军衣、食、住、行的一切需要,保证我军的生存发展”。
何细妹( -1936),福建省上杭县稔田乡严坑村人。开国少将刘永生的母亲,时为红军游击队的接头户。1936年被敌民团陈荣光部抓走,遭到严刑拷打,要她供出游击队长刘永生的行踪。何细妹临危不惧,坚贞不屈,随后被凶恶的敌人残杀,壮烈牺牲。
陈客嫲(1895—1937),原名邱清玉,龙岩县东肖区隘头村人。幼年随父母逃难到永定,后嫁至东肖后田村,生活贫困,丈夫病逝后,她艰难度日。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后田人民暴动翻身,她分得田地,把儿子送去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后,陈客嫲成为革命接头户,为红军游击队做好后勤、通讯、情报等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送药。1937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陈客嫲被敌人枪杀,英勇牺牲。
张溪兜(1904—1937),原名张秋玉,龙岩县东肖区溪兜村人。1927年秋,加入邓子恢在后田村举办的夜校学习,成为第一个女学员。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后田暴动后,张溪兜负责游击队的粮食、弹药等供给,一次给游击队送情报和物品时,不幸被捕。次年出狱后,仍然负责游击队的后勤工作。1937年1月1日,张溪兜冒着生命危险把藏在家中的武器、文件转移至榴坑。翌日下午,榴坑遭敌包围,张溪兜为掩护其他同志撤退,与敌枪战中不幸牺牲。
戴五嫂(1883—1936),长汀县永红乡(今三洲乡)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长征后,坚持参加游击战争,1936年1月在反“清剿”战斗中戴五嫂不幸被捕,敌人企图从她口中得到共产党和游击队的消息,对这位年过半百的妇女采取人间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折磨,最后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她杀害。
陈金庆(1888-1936),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红坊乡东阳村人。1932年参加革命斗争,时任龙岩县红军游击队接头户。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反“清剿”斗争、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东阳乡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闽西苏区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在反“清剿”斗争中被捕,随后在龙岩县东肖镇黄邦村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王乔山(1914-1937),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西陂乡条围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斗争,时任龙岩县红军游击队接头户。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反“会剿”斗争、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随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春在反“清剿”斗争中被敌抓捕杀害,壮烈牺牲。
陈维康( —1936),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人。1936年春参加革命斗争,为红军游击队接头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秘密接济在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1936年5月13日参加共产党员王权等人领导的武装暴动和攻打敌乡公所、击毙敌乡长的战斗。随后,在抗击敌军镇压的战斗中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刘细娣( —1936),福建省长汀县四都乡上湖村石寮湖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为工农红军汀瑞(长汀、瑞金)游击队秘密接头户,参加了闽西苏区的土地革命斗争和汀瑞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春在穿越敌军封锁线为红军游击队送信时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摧残,她毫不畏惧,坚定地回答说:“要杀就杀!为了游击队死,我心甘情愿!”此后被敌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吕兰春( —1936),长汀县古城镇南岩村西普庵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曾任西普庵村苏维埃政府妇女会工作人员,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受命在西普庵村坚持革命斗争,为工农红军汀瑞游击队的秘密接头户,参加了汀瑞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在为红军游击队传送情报途中被捕,历经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随后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吴昌荣(1912-1947),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大池乡大东村人。1929年6月参加革命斗争,曾任龙岩县大池区工农赤卫队队员。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担任龙岩地下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接头户,参加了闽西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1941年1月“闽西事变”(指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偷袭闽西特委的事件)后,转入隐蔽斗争,参加了闽西游击区的反顽自卫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继续担任闽粤赣边区纵队闽西支队的秘密接头户,参加了闽西游击根据地的反内战自卫斗争。1947年在反“清剿”斗争中被敌抓捕杀害,壮烈牺牲。
林培森(1923—1947),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红坊乡龙星村人。早年参加革命斗争,成为闽粤赣边区闽西游击队的接头户,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牵制敌人,配合解放区战场的游击战争。1947年在反“围剿”斗争中被敌抓捕杀害,壮烈牺牲。
张龙地(1881—1969),龙岩县东肖区黄邦村人。1927年参加秘密农会。1928年参加后田暴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长征后,张龙地在艰难困苦的游击战争时期,坚贞不屈,英勇机智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她采取各种办法,为游击队购买、筹集物资,负责被服厂采购和运送军装。1957年,在北京怀仁堂,她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1969年3月29日逝世。
永定歧岭山下女共产党员、秘密接头户卢春兰因多次将米菜油盐运送给红军游击队而被捕,她临危不惧,高歌就义;革命接头户张茂春,他与永定何坳头全村群众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舍生忘死,为红军游击队送粮、送菜、送盐、送情报、代购生活用品、站岗放哨、救护伤员;上杭稔田严坑村林玉英,常常以上山砍柴、种田、烧灰、担粪为名,夹带物资支援游击队;14岁少年黄章太,为掩护游击队遭捕牺牲;1935年12月,年仅7岁的张凤元,受父母委派为游击队传送消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随着年龄的增长,革命热情与日俱增,他始终坚持帮助游击队接头联络,为山上的游击队运送粮食和弹药,直至1949年闽西解放,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杭县古田镇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亲切接见了张凤元老人……还有许多为革命牺牲的无名接头户,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光照千秋的壮丽诗篇。正是这些不屈于敌人屠刀的接头户的支持掩护,才使地方党和游击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
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闽西革命接头户支援红军游击夺得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
在三年的艰苦游击战争中,反动派对待闽西人民的手段,十分凶暴、十分残酷、十分毒辣,他们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就抢,但闽西人民是吓不倒、压不垮的。在敌人摧残封锁最厉害的时候,仍有许多的革命接头户遍布在各个村庄、山头,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游击队,配合作战,使红军游击队有了坚强的靠山,更加坚定了战胜敌人的信心,更加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人民群众。闽西红军游击队在革命接头户的全力支持、牺牲、贡献下,经受了严峻考验,夺取了三年游击战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牵制敌兵,保证主力红军顺利转移
将国民党几十万兵力吸引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周围初期,闽西苏区的革命接头户配合留守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掩护和策应了主力红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严力打击了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
(二)保护了党组织,保存发展了骨干力量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在闽西革命接头户的配合和支援下,保存和发展了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力量。从游击战争中锻炼成长的红军和加入红军的群众,铸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队伍。1937年7月初,闽西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由闽西红军游击队等2000多人组编的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驰骋大江南北,成为抗战时期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闽西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来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