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九月间,周恩来同志统率南昌起义部队,经汀州来到上杭城,住在县立中学校舍——原“琴岗书院”二楼的一间房子里。刚吃罢午饭,周恩来同志不顾连日来长途跋涉的疲劳,接见了中共福建省委负责人,并作了关于如何开展武装斗争和支援起义军的指示。
周恩来同志送走客人回到楼上,正准备批阅信件,忽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木桶的碰撞声和倒水的哗啦声。他走到栏杆前朝外一看,原来在校舍前空旷的操场左侧,有口古老的水井,井边围着不少妇女,正忙着吊水。她们把井桶放到井里,抓住井绳,直起身子,弯下上身,头埋到井口边,手伸到井里,抓住井绳,直起身子,使劲往上提着……。看到这情形,周恩来同志对警卫员说:“这样吊水,怕有危险吧!走,看看去!”
周恩来同志沿着石砌小路来到水井旁,抬手抓住头上戴着的大盖军帽帽舌,探头往井里看去,见井里水波荡漾,便从一个老妇人手里接过井绳,学着她们的样子,躬着身子吊起水来。
老妇人叫梁伯母,约摸五十来岁。她见周恩来同志神采焕发,和蔼可亲,便大着胆子说:“来吧!地板湿,莫滑下去了!”
周恩来同志吊起一桶水,倒在老妇人的水桶里,说:“难道你们就不滑?”
梁伯母叹了口气说:“唉,老艄公还会沉船哩,哪能不滑呐!上个月,有个挺能干的妹子阿香,就白白滑下去了嘛……。”说着,竟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周恩来同志蹙着眉头说:“既然有危险,怎不想办法解决?”“有什么法子呢?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嘛!”
周恩来同志思索了一会,用商量的口气对老妇人说:“把井栏加高些,是不是会更稳当点呢?”
旁边有个吊水的细妹子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好不好。人小个子矮,井栏加高我够不着,脚下垫上砖头会更危险的。”
周恩来同志想了想说:“可总得想个办法嘛!不然,这样下去迟早还会出事的。”
在场挑水的人一听,都觉得周恩来同志说得在理,一个个心里都很感动,可一时又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在这当儿,有个青年军官请周恩来同志去。周恩来同志离开时关切地对挑水的妇女们说:“大家再想想办法,出出主意,这问题一定要解决。”
吃晚饭的时候,周恩来同志又想起老乡们吊水的事。他扒了几口饭,忽然放下碗,拿起一只竹筷子,横放在碗沿上,高兴地对站在一旁的警卫员说:“你看这办法如何?”
警卫员看了一会,看不出道道来,便对周恩来同志说:“您整天忙着革命大事,这点小事您还这样操心!”
周恩来同志目光炯炯地望着警卫员,语气严肃而又亲切地说:“你别看这是小事,这也是我们革命者的责任啊!”他见警卫员有些迷惘,便耐心地诱导说:“你想过没有,一个革命者的责任应该是什么?”
警卫员眨眨眼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为穷苦人翻身解放,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周恩来同志点点头,接着说:“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想到劳苦大众嘛!具体点说,只要对穷苦人有益的事,我们都要挂在心上。”他和颜悦色地望着警卫员,启发地说:“你说说,这关系到穷苦人安危的事,能说不是我们革命者的责任吗?”
警卫员激动地眨了眨眼睛,笑笑说:“可就是您忙啊!”
周恩来同志说:“忙,不也想出解决的办法了吗!”接着,他便把刚才想到的办法告诉警卫员:在水井两边各打一根树桩,树桩顶上横架一根粗大的木头,在木头中间对准井口安上滑轮……
警卫员思索了一阵,眼睛蓦地一亮,高兴地连连点头,说:“这办法好,这办法好!这样吊水,既省劲,又安全。”
第二天,警卫员便按周恩来同志说的办法,找人在井口顶上安上了滑轮。
傍晚,周恩来同志又来到井口边,见梁伯姆和另外几个妇女,一个接一个在用滑轮吊水,便高兴地对她们说:“你们现在吊水还担心不担心啊?”
梁伯姆乐呵呵地望着周恩来同志,激动地说:“不担心了。这都是革命军替咱穷人想得周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