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84岁的毛岸青于3月23日静悄悄地走了。3月24日,当哀讯传出之际,媒体网民悼言如潮。
人们深情悼念毛岸青,不仅因为毛岸青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杨开慧烈士惟一留下的儿子,也不仅是毛岸青幼儿时期因父母参加革命而遭受反动派迫害的悲惨经历,重要的是毛岸青一生尤其是建国以来一直过着“凡人”的生活。
人们眼中的毛岸青没有在官场谋职,只是由于其俄文功底深厚,解放初在中宣部从事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斯大林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五六本书。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毛岸青脑子神经病复发长期进行治病。然而,“毛岸青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见新华社2007年3月24日电)更为难得的是,“晚年毛岸青关心国家大事,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与邵华和儿子毛新宇重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工厂、农村调研,并用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创办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权威媒体这段显然经过权威机关审定的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文字告诉人们,晚年毛岸青身体力行般实践着毛泽东教导,努力为人民服务。毛岸青的“凡人”一生,尽管没有其兄长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为朝鲜人民捐躯的壮举,没有一些人们在官场呼风唤雨般的豪情,但同样在社会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谓之高官子弟的“凡人之路”,也就是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工作。人们看到,毛岸青无论是在中宣部当翻译,还是谈恋爱,都没有什么特权,都像常人般碰到“钉子”。而后来,都通过正常的双向交流沟通而不是靠走“背景”使问题得到解决。“凡人之路”,也就是平常人的生活工作之路。对于高官子弟而言,走“凡人之路”,就是不要吃父辈母辈的老本,不要把父母辈的荣誉当作自己干事业的资本,而是要象普通人一样,在同等条件下,通过自己艰辛的学习和磨练成才。高官子弟走“凡人之路”之必要可以印证那句“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盘难栽万年松”哲言。
平心而言,人一旦贵为高干子弟,多少会有一种天生荣耀感。而许多事实证明,荣耀感对人们从来不是一种利好,而是一种弊习。它会误导着人们消磨意志,滋长不健康的情绪。只有从零开始,与普通大众一样发奋努力,才有可能继承父辈的良好传统,为人民作出有益的贡献。
干部子弟尤其是高官子弟历来是社会关注的人群。高官子弟的品行,往往影响着官员队伍的形象。因此,毛泽东等几代领袖历来十分注重对干部子弟教育。在翻阅毛泽东至毛岸英、毛岸青封封家书中,毛泽东寓理于信的精神令人感慨。比如,在1941年1月31日致毛岸英、毛岸青信中,毛泽东发出了掷地有声之言:“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并说,“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52页)纵贯毛岸青“凡人之路”的人生,同样彰显着毛泽东良好的家风。
悼念毛岸青,追思毛岸青“凡人之路”,人们尤其是干部子弟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