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新县是个山高沟深的贫困老区,在该县最边远的高溪乡山区,有一位农民党员龙清林,他从12岁开始放电影,32年如一日,肩挑放映机,翻越全县2195平方公里的山路,足迹遍布483个山村,免费为农民放电影64000余场。2003-2007连续被县、市、省评为优秀放映员,近日,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的“称号”,谱写了一曲银幕下的精彩人生。
12岁与放电影缔结情缘
今年44岁的龙清林,出生于永新县烟阁乡烟阁村,1976年那时他才12岁,父母双亲疾病死亡,他无亲无靠成了社会孤儿,常常游荡在夜幕的墙根下。村头放电影热闹的场面,他极为欢喜。几度电影散后,他呆呆望着放映员收设备不愿走,好心的该乡放映员尹明华带他学艺,从此,他与放电影结下不解情缘。
那时文化生活贫乏,每逢到乡村放电影,傍晚十里八村的农民携儿女带父老,犹如逢墟赶场般地蜂涌而至。剧幕中的喜怒哀乐往往当场感染观众的情绪,时儿观众响起欢笑、鼓掌;时儿银幕下出现流泪、痛哭;而且能改变人的观念,影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小小的龙清林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这么块白大布上,怎么能放出变幻无限的动人情景,迷上了电影的他,立志终生当一名放映员。为此,他刻苦钻研技术,熟悉各种操作流程及性能,不到一年时间,对换片、处理故障均很熟练,能独立放映了,烟阁乡把他纳入乡办工作人员,成了一名正式的放映员。
山区创办“红枫情”电影队
1980年,永新县各乡镇如雨后春笋发展电影院,龙清林受县电影院的委托到最偏僻山区的高溪乡组建电影队。在他的大力倡议下,高溪乡政府新建了电影院,并且组建了电影放映队,大家一致推荐龙清林为放映队队长,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山区里有了电影院后,当地村民夜的生活发生了嬗变,聚众打牌、说三道四的人少了,十里八乡的农民纷纷赶集似的赴电影院。当办得红红火火时,他却备好一套放映机和发电机,把固定放映岗位让给别人,他考虑:远在30-40里山村的村民难得来,而选择送电影进山区的艰难路。从此,无论酷热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每天总是把丰富的精彩影片送进山村,每到一处深受山区群众欢迎。放映时表面上很风光,但很少有人体味到人散灯黑,收机回程的那种寂寞和孤独,当他在山区的东边村放了几趟时,一位勤劳、贤慧的山妹子向他投来暧昧之情,1986年,他男到女家在山区安家落户。
山村放映绽放精彩人生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视机、VCD 等进入农家,电影事业进入低谷,各乡镇电影院逐步倒闭了,放电影的也下了岗,同伙们纷纷邀他“南下潮”去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但他因舍不得放映事业谢绝了。谁也没有想到,他花费3700余元自购了小型的放影机,肩挑重担,带上故事片、教育片和科技片,往全县“三不通”的边远山区奔波,并在放影设备上写上“红枫情”放映队,他认为自己是个共产党员要继续乡镇放映队未走完的路。山区里面的自然村星星点点,往往只住10多户人家,山民们多么渴望他的到来,亲切地称他“红枫情”。那时,常常清晨5点钟出发,赶到墟场坐上一段汽车,到不通车的地方下车,便挑起这担“红枫情”,走一段山路,来到一座山村联系放映。每天上午选好场地,四处张贴电影海报,下午挂银幕、安设备、接电源等忙碌一天,带着一身疲惫放映,夜幕降临,村民们乐了,美滋滋地欣赏“精神文化大餐”,那刻他心花怒放了。
银幕上变幻无限的影头是他的执着,龙清林长年累月艰辛奔波,奉献在山区播种“文化大餐”,往往一年到头很难回家。电影送到哪里就睡到哪里。他常常带上干粮在山路上边走边吃,就寝没规律,饱饿无常。1994年9月的一天,秋收刚完,相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