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场面。这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场景,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段,将中国革命进程的几个重要场景跳跃式地组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体验场景。观众走在浮桥上、踏在雪地里、走过草地时,电脑都会模拟逼真的音效,令人如临实境。
节奏有张有弛,场景生动逼真,光影变幻莫测,音效震撼动人。两个小时的观展,观众总有一种新鲜感,总觉得意犹未尽。参与施工的上海一家装饰公司董事长感叹:“这里已经把国内一流展馆最高水平的陈展手段都用上了!”

1928年4月底,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在宁冈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朱毛会师壮大了红军力量,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场景介绍:这是一个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象演示的综合性表现展项。游客进入场景就能看到会师广场前的龙江书院,四周用图象和实景结合,创造一个宽广的广场效果。
展项的超宽背景投影墙由9台投影构成,用扣像技术将动态人物投射出来,并采用双屏无缝拼接技术组合成宽幅投影,重点表现了朱德、毛泽东两位伟人握手的瞬间。演示开始时,通过人物由远到近的形象,游客将看到两支队伍人潮涌动,向广场中央跑去,环绕立体声配合画面营造逼真的现场气氛。将朱毛会师的历史瞬间形象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音响、灯光的演示把会师气氛推向高潮。[中国江西新闻网]

1928年5月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历时3天,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研究制定了对敌斗争的政策,通过了有关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担任书记。
场景介绍:场景复原当时会议旧址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谢氏公祠的原貌。会场中用投影再现毛泽东演讲的形象,同时毛泽东用湖南口音演说,回答“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观众可以坐在复原的长条木凳上聆听毛泽东的讲话,体验做一次红军战士。[中国江西新闻网]

雕塑《胜利的起点》[中国江西新闻网/钟海泉 摄]
艺术精品赏析:近乎穷尽了各类美术创作手段,珍贵的经典和新创的佳作相映生辉,展厅处处可以领略艺术品高贵动人的魅力
展馆内独立艺术品数量从以前的8件增至25件,加上不少场景和展板时常运用的美术作品,它们涉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漫画、漆画等,几乎要穷尽各类美术创作的手段。观众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还能尽赏风格多样、寓意深刻的艺术品。
博物馆内最为壮观的一件艺术品,当推高高耸立在红色之路最高点上的那座大型雕塑《胜利的起点》。它由中国鲁迅美术学院创作,表现的是朱毛会师宏大的场景。雕塑呈稳重的“V”字造型,又似雄鹰展翅欲飞,它也寓意着两支部队从两个方向汇合到一起,从此走向胜利。雕塑正中间是毛泽东和朱德并肩而立,凝视远方。毛泽东一手握拳表达一种力量,朱德右手按在腰间的手枪上,寓意随时准备战斗。整个雕塑共雕刻108名红军战士,他们或拥抱,或搀扶,更多的是在呐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会师的喜悦。雕塑高8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宽19.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创建。这幅巨作由280多块花岗岩组成,总重量达到惊人的500余吨。
雕塑艺术品往往是一个展馆的重头戏。除了《胜利的起点》之外,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们的几幅作品也可圈可点,它们分别是曹春生的《萧劲》、吕品昌的《插牌分田》、王少军的《马义夫》。在七溪岭战斗中,红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