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漳平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漳平市科级干部培训班学员赴晋江异地学习考察。此次学习考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采取了现场教学和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聆听了晋江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冯涛主讲《晋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解读》、高级讲师吴莲妹讲授《晋江城市化建设中和谐拆迁经验介绍》等课程,实地参观考察了晋江市金井小城镇建设、七匹狼公司、围头村等,听取了当地镇村干部如何做好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介绍,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晋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以及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优势与特点
晋江地处闽南“金三角”沿海地区,具有独特区位、侨台、经济和人文优势。一是地域优势。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一衣带水,距金门仅5.6海里。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公里;晋江是历史名城。晋江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二是侨乡优势。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现辖16个镇(街道)、386个行政村(社区)。本地人口105万,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110万万左右。侨胞和港澳、台胞200多万人,“十户人家九户侨”是晋江最富特色的人文现象。三是经济优势。晋江市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200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5.65亿元,增长13.6%;工业总产值2734.85亿元,增长26.3%;财政总收入136.06亿元,增长3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92亿元,增长4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7.38亿元,增长3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31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5元,增长13.5 %。2001年被福建省列为中等城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市)第7位,经济实力连续18年保持“福建省十强县(市)”首位。“晋江模式”、“晋江经验”闻名遐迩。四是晋江人的精神。晋江区位特殊,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孕育出晋江人这个群体独特的精神气质——“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改革开放前夕,他们就悄悄试水市场经济。在人家还在为扩大生产、扩大销售而奔忙时,他们就敢于花重金,买设备、投广告、打品牌,从而抢占了市场的话语权和制高点;当别人还在为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而发愁时,他们已经大胆进行企业改制、挂牌上市、资本运作。晋江人团结,能互相维护、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晋江之所以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点,之所以能把慈善基金做到10亿多元,就是团结的效应。因此,晋江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县域特色发展道路,广大干部群众展现出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晋江人这些精神特质,概括起来,就是思想比较解放、观念相对超前,就是有一种创造的活力、发展的激情。
二、印象与感受
这次异地学习考察,晋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发展为本,明确方向
晋江市坚持发展为本,明确发展方向。晋江确立了“建设经济强市、打造幸福晋江”的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城建提速”的基本策略,全力推进产业、城市、生态、民生“四大工程”,努力建设现代产业基地、滨海园林城市,力争到2015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增长1.5倍,让经济更加繁荣、城市更加优美、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晋江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机遇,咬定发展不动摇,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不管在顺利还是在困难的情况下,不论是在宏观环境比较宽松还是在比较偏紧的情况下,都始终坚持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正因为这样,使得晋江现代化建设得到健康的发展。
2、解放思想,敢为人先
晋江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借助沿海区位优势,弘扬爱拼敢赢的人文特质,敢为人先,抢抓机遇,努力发展。80年代初,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又抓住了港澳台进军大陆的机遇,筑巢引凤,采取“三来一补”,以灵活手段,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大量外资;晋江人敢于抢占先机,敢于花重金,买设备、投广告、打品牌,从而抢占了市场的话语权和制高点;当别人还在为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而发愁时,他们已经大胆进行企业改制、挂牌上市、资本运作,促进民营经济的跳越式发展,从而成为晋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政企互动,合力创业
晋江市委政府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有效服务和引导了企业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企业的推动和促进,两者良性互动,是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特点。政府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应对困难,应对危机,转型升级;企业推动政府提高服务质量,政企良性互动。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关键时刻,晋江党委政府都能提出一个有眼光、有指导意义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晋江政府实行“保护”战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与企业界联手,倡导“质量”战略;上世纪90年代末,又适时推出“品牌”战略;新世纪以来,面对家族企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晋江党委政府借鉴恒安率先上市、管理变革的经验,推出“上市”战略和“精益管理”战略。近期,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民心民意,晋江党委政府又提出“服务业超越”战略和“城建提速”战略。这一系列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晋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4、依靠科技,品牌立市
晋江坚持依靠科技,实施品牌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晋江市委、市政府先后在1995年、1998年和2002年实施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贯标认证、争创名牌,推进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两自”型企业发展。先后制订质量振兴纲要实施计划、品牌发展规划及若干优惠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品牌的企业进行重奖,对企业开展专业认证、提升管理水平进行阶段性的扶持。近几年共拨出1.01亿元,重奖技术创新及名牌培育成效显著的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创牌热情十分浓厚,已逐步形成了品牌企业梯队,实现了企业品牌与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的逐级带动、互动共赢,品牌数量居全国县(市)前列。晋江现有“国字号”企业品牌123项,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6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并拥有中国鞋都、世界茄克之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等14项区域品牌。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件,国家免检产品76项,区域品牌13项;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10个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3个品牌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建立企业技术中心169家。晋江.出台建设创新型晋江的决定,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科技工作,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
5、城乡发展,比较协调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有机协调、提升群众幸福感,晋江确立了“一降四增”的“五感”民生保障工程:降低城乡差别感,增强城市归属感、民生满足感、文化充实感、社会安全感,提出要建立起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变市民、外来人员变“新晋江人”的同城共享机制。一组数字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去年在晋江生活的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享受到的实惠:2011年晋江财政民生支出22.67亿元,增长22.9%;省级试点新农保工作进展顺利,57.06万人参保,参保登记率91.33%,年满60周岁人员全部参保,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32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00元,参合率98.18%;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01万名,总数3.02万名;启动13个项目、7043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3个项目、364套住房,建成四类安居工程374套,解决危房翻建对象2009户;落实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在去年4个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再启动5个试点;加强企业用工服务,设立欠薪保障调剂金(目前累计1000万元),对来晋务工人员作出“三不”承诺(决不让一名来晋务工人员的子女上不了学,决不让一名来晋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领不到工资,决不让一名来晋务工人员维不了权);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超10亿元,投入近5亿元,受惠群众10万人次,晋江市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比较协调,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6、干事创业,凝聚热情
晋江市创新工作方法和干部激励机制,使全市干部焕发出了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晋江市推行“一线工作法”,即领导一线指挥、问题一线发现、矛盾一线解决,将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工作效能。晋江市建立成建制工作法,把项目建设作为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的重要切入点,围绕实施“产业提升,城建提速”发展战略,通过建立成建制工作法,推动机关干部深入项目一线抓落实、解难题、促发展。成建制工作法的具体方法内容是:以成建制落实单位责任包干,实行责任“三包”即包管理,包进度,包质量。推行干部“三合”即新老干部合力,双线干部合拍,全体干部合智。抽调干部时,充分考虑年富力强干部和经验老道干部的合理搭配,建立工作“传帮带”机制,提升机关干部服务项目建设素质.践行领导“三同”即市镇两级领导干部和其他干部一同进村入户,一同做群众工作,一同在一线解决问题;以成建制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比进度,激发单位创先动力;比作为,点燃干部争先激情;比为民,增强和谐创建力度。以成建制深化立体激励体系。坚持“一线”树立标兵,坚持“一线”考察提拔,坚持“一线”关心慰问。如在征地拆迁中,晋江以成建制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将群众是不是满意、社会是不是稳定,作为检验项目落实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各组团间形成比安置住房建设、比和谐拆迁力度的氛围,两年多来累计建成、在建安置住房496万平方米,帮扶征迁困难群众2314人次,十大城建组团总拆迁量超840万平方米,却创造了“零强拆、零上访、零事故”的奇迹,创造全省和谐拆迁的“晋江样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成建制深化立体激励体系。坚持“一线”树立标兵,在各城建组团和重点项目一线广泛开展阶段性评比和表彰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督促考评,评选“五大战役”功勋个人、“十佳”城建党员标兵、党员红旗岗,为全市干部树立学习榜样。坚持“一线”考察提拔。改变以往单纯以干部所在单位为考核单位的传统模式,切出单列后备干部名额,在重点项目中组织专场民主推荐、专项考核、单独分析站队。2011年换届中,各重点项目共推荐产生副科级后备干部人选50名,占全市副科级后备干部人选总数的16.5%。在九大组团中共提拔77名干部,占提拔总数40.7%,并重用69名表现突出的干部,实现“干部促项目、项目出干部”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