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芦山县委党史办、县文物博物馆负责人一行,专程前往该县大川镇三江村村民徐廷海家,收藏4月30日在该地发现的红军文物,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七师留下的宣传标语。同时现场表彰了6名民间保护红军文物的先进个人。
6名先进个人保护红军文物、传承红军文化的精神感染了大家,一个个保护红军文物、宣扬红军精神的感人故事也呈现出来……
徐廷海
60年保护一幅标语
“10岁的时候,爷爷曾对我说:‘我家的墙壁上有红军标语。这可是珍贵的文物啊!’从此,我就对红军标语怀着深厚的感情。”徐廷海老人今年70岁了,但对爷爷的话仍记忆犹新。
1936年红军在大川时,红军首长曾住在他家,当时还在他家接通了电话,并在他家墙壁上留下了落款为二十七师的宣传标语。
红军走后,徐廷海的父辈们深知,如果国民党的军队知道了红军曾住在他家,一家人都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们又不愿毁掉红军留下的标语。一家人思来想去,商量出一个办法,请人帮做了一张很高的床,将标语挡住。标语得以保存下来。长大后的徐廷海,一直铭记着这些珍贵的标语,伴随着这张床,守护着他们。
2001年,徐廷海从外地回来,还没到家就听说家人把老屋卖了,正在拆房子。他急忙赶回家中告诉买方:房子可以卖,但写有标语的木板不能卖。他专门请拆房子的工人吃了一顿饭,终于把这些木板留了下来,收藏在家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军文物,徐廷海曾将标语样品带到邛崃高河红军纪念馆,希望该纪念馆收展这些标语。高河红军纪念馆负责人看了标语,甚为惊讶,告诉他标语很有价值。但这是雅安的红军文物,叫他找当地文物部门。直到今年,在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徐廷海终于将这一想法转达到芦山县委党史办。
徐廷海表示,他愿意将红军文物无偿献给国家,但他要留一幅照片。他深情地说:“几十年朝夕相处,与红军文物有了深厚的感情,如今把它送出去,就像老汉嫁女,真是舍不得啊!”
王成福
1万元积蓄建纪念碑
芦山县龙门乡王家村60多岁的王成福,家境并不富裕。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生活朴素节俭的他,居然拿出家里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1万多元积蓄,修建红军纪念碑和纪念亭。
记者在王家村看到,这座红军纪念碑,高约4米,宽约2米。碑顶为两条含珠黄龙,正面刻有一个五角星和“红军纪念碑”几个字。纪念碑建在王成福家的后山。红军纪念亭就在他家门外不远处,纪念亭内呈列着部分红军伟人的相关图片资料。红军纪念碑和纪念亭建好后,王成福老人便定期组织当地村民,到亭里听他讲红军在芦山的故事。
王成福老人的一系列保护红军文物、宣传红军精神的行动,曾经受到不少村民的讥讽:“脑子有问题,花那么多钱整这没用的东西!” 王成福家人也强烈反对:家里负担重,孙子正在外边读书,正是用钱的时候,而他却把钱花在这上面。但王成福理直气壮地说:“没有红军的牺牲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纪念他们是应该的!”虽然家人反对,王成福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了家人,终于建成了红军纪念碑和纪念亭。
杨大玉
拖着残腿看护红军遗址
今年50多岁的杨大玉,是芦山县双石镇双河场村的一位残疾妇女。她住在该村马河坝一个木瓦结构的四合院内。这里是红四方面军在芦山时的总指挥部旧址,1935年11月至1936年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住在这里。院内题有彭家模的《红军诀别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