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意重,山高水长。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子弟兵和老百姓死生相依,水乳交融。八路军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部队演出,《跟着共产党走》等优秀歌曲在此诞生。女子识字班、冬学、夜校纷纷建立。沂蒙老区的广大年轻妇女普遍参加了识字班学习,久而久之,“识字班”成了姑娘的代名词,“现在还在用呢。”讲解员告诉记者。
山东省委宣传部长王敏说:“血与火的洗礼中,磨炼了沂蒙人民的顽强意志,升华了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她孕育、诞生于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丰富发展于和平建设时期,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奋进之路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高粱那个红米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这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中国优秀民歌的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八百里沂蒙的美景和根据地人民乐观向上的情怀。60多年过去,沂蒙旧貌换新颜。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现了沂蒙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弘扬沂蒙精神,大打经济翻身仗的历程。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一份发黄的报纸,把人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85年,临沂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重点地区,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沂蒙大地打响。10年奋战,率先脱贫。2004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消息《沂蒙山区整体脱贫》记录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新起点。
10年后,临沂又在18年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经济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新跨越,正朝着建设闻名全国的商贸物流城、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生态城的目标奋进。沂蒙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在弘扬中代代相传,成为激励人们不懈奋斗、改革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齐鲁大地一片生机。在今日临沂的大幅图片前,88岁的靳耀南和79岁的阚敬毅夫妻俩很感兴趣地向讲解人员询问:“这个广场在什么位置?”“这片建筑是什么时候建的?”两位老人都是山东人,他们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由衷地高兴,表示:“真想回家看看。”
展馆内,再次响起悠扬的《沂蒙山小调》。讲解员胡晶晶和晁剑告诉记者:“每次只要提到《沂蒙山小调》,就有观众要求我们唱一下,一会儿就会有一群人围过来同声合唱。这时我们的心里真是特别高兴,觉得人们都感受到了沂蒙山区的美好。”“这时我总会告诉观众,别忘了这美好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晁剑深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