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市武林广场“抗战英烈”雕塑群中的雷烨雕塑。
坡屋顶,白墙壁……走进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新后项村的一栋民居,一面写着“雷烨烈士故居”的金色牌匾高悬在正厅门楣上。自从2020年8月1日开放后,许多人来到这里,了解雷烨烈士的生平事迹。
雷烨,原名项俊文,曾用名雷雨、雷华。
他是典卖祖宅投身抗日的英雄,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唯一一名摄影记者。1938年,雷烨离开家乡,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24岁的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晋察冀组组长,兼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和《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1943年在反“扫荡”战斗中,雷烨牺牲于河北平山,年仅29岁。
作为《金华日报》记者的我曾辗转河北多地,寻找雷烨战斗过的印记。
汽车在河北迁西的山路上蜿蜒前行。漫山遍野的板栗树,郁郁葱葱。很快,我们就到了潘家口水库。薄雾轻笼中,我们行舟滦河古道。两侧群峰矗立,险要天成,喜峰口古长城依势蜿蜒。
喜峰口,是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的一个。这里“北抵烟沙通塞北,东连山海接辽东”,是名关险隘。明代时,戚继光镇守蓟州,修建、镇守古长城;80多年前,八路军将士在此抗击日寇。
喜峰口,也是雷烨生前战斗的重要一站。雷烨拍摄的《在长城喜峰口向日敌阵地扫射》等作品,反映了冀东人民子弟兵驰骋滦河、挺进热南、转战古长城内外的实况,被中国摄影界视为抗战前线的摄影佳作。
“1942年,端午节战斗中,子弟兵在喜峰口附近向敌人阵地扫射。”雷烨拍摄的照片中,远处是在山峦中蜿蜒的长城,近处是伏在山岭上的战士,他们严阵以待,手搭扳机,枪口指向前方。另一张照片中,战士们行走在山道上,背对镜头,坚定顽强的形象跃然眼前。
昔日烽烟散尽,眼下的喜峰口,没有了当年雄关要隘的险峻。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修建潘家口水库,喜峰口关口低洼处长城被库区水淹没,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水下长城。古长城沿山脊盘旋,一头扎入水中,又从对岸一跃而上,如游龙过江。在喜峰口长城,我登高望远,那战火硝烟的场面仿佛浮现在眼前。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喜峰口的战斗必然艰难。而雷烨就是冲着“难”来,要登临险峰的最高处。他写道:“我中华民族这一柄复仇复土之剑,必将愈磨愈利,直指黑水白山,直指日寇心脉!”愈是艰难险阻,愈是信念不移。以雷烨为代表的红色新闻人,在一场场战斗中奉献青春热血,顽强不屈。
除了喜峰口,我还经常回想起冀东山中的那片绿色与血色。
潘家峪,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东北部,群山环抱,盛产葡萄。走进村中,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家家院落里藤相连、蔓相接如荫如盖的葡萄架。葡萄架下,村民悠闲地喝着茶、唠着嗑。让人难以想象,8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焦土,浓烟里蹿动着火舌,硝烟和血腥味弥漫着整个山川。
潘家峪是抗战期间著名的红色堡垒村,日军几次“清剿”都未能得逞,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1月25日,农历腊月廿八,村里人忙着准备过年。“没想到,鬼子们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威逼着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幼进院,点燃柴草,向人群开枪,顿时火光冲天,血流成河……”去采访时,有村民这样跟我们描述。当年,驻丰润几千名日伪军,疯狂屠杀无辜群众1230人,烧毁房屋1300多间,致使29户人家被杀绝,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
大风在怒吼,苍天在哭诉。惨案发生次日,雷烨赶到潘家峪,成为第一位报道惨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