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他毅然抛弃优越生活,奔赴抗日战场,爬冰卧雪、忍饥挨饿、九死一生。杨靖宇为革命事业诀别至亲,魏拯民跨越千里病逝密营,红色资本家朱守一毁家纾难加入东北抗联队伍……东北抗联将士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正是将理想信念转化为救国实践的真实写照。东北抗联历史深刻昭示:坚定理想信念,既要志存高远,更须身体力行;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我们今天亦当深戒“空谈误国”之训,永葆“实干兴邦”之志。唯有将知与行高度统一于强国复兴的伟业之中,方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
“做多久”是理想信念经受考验的逻辑支点。它要求党员、干部将对真理的认知认同、对使命的行动自觉,熔铸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长期斗争与复杂考验中展现信仰的韧性与定力。回溯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岁月,一个片段令人动容:1939年深秋,给养断绝,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面对部分战士因极度绝望而请求离队的局面,并未强求。他召集仅存的战友,沉痛而坚定地宣布:“现在我们确实面临着生与死的问题。眼下,已是深秋了,草也不能吃了,棉衣也没有,我们可能会饿死、冻死。他们走了,请同志们决定,愿走的走,只要把枪留下,尽可以去找条活路,就是剩下我周保中一个人,也要抗日到底!”听了这些话,全场一片唏嘘。顿时120人齐刷刷地站起来,不约而同地高喊:“我们不走,死也要同周总指挥死在一起!”当年面对异常艰苦的环境,有些人退却了,当了逃兵,这也正反衬了周保中等人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以及和平建设时期的权力考验,其本质都是对信仰韧性之核——“做多久”这一关涉意志的终极叩问。唯有在时间的磨砺与复杂斗争的淬炼中,不断夯实信仰的根基,方能确保理想信念历久弥坚。
回望历史,东北抗联将士们在极端艰险、几乎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条件下,依然坚守信念、浴血奋战。今天,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首要在于筑牢信念之基,着力破解“是否真信”的思想认识问题;其次在于强化实干担当,切实解决“是否真干”的实践行动问题;最终在于砥砺恒心韧劲,持续应对“能干多久”的持久耐力问题。唯有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奋斗实践,方能开辟强国复兴伟业的崭新局面。
(作者:仲海涛,系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