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精神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仲海涛
浏览次数:
2025-08-22 16:23:1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学思践悟】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由东北各族人民组成的抗日武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柱。当年东北抗联将士之所以能够义无反顾地勇赴国难,之所以能够克服巨艰万难长期坚持抗战,之所以能够面对酷刑与死亡仍坚贞不屈,其根本动因在于具有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在东北地区,东北抗联斗争史无疑是积淀最为深厚、特色最为鲜明、价值最为独特的红色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应紧密结合东北抗联的斗争实践,深入剖析其理想信念生成的深层逻辑,为当前广大党员、干部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提供深刻的理论启迪与实践指引。

  一

   “信不信”是理想信念确立的逻辑起点。它要求党员、干部在理论认知和情感体认上,深刻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必然性与道义崇高性。当前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其首要症结即在于信仰的缺失,未能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换言之,理想源于现实,更应高于现实并引领现实变革,将理想与现实混为一谈,便消解了理想的超越性与引领力。东北抗联的核心追求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这一理想早已实现,但是在当年,这个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年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自然环境之恶劣,后勤给养之奇缺,兵力对比之悬殊,持续时间之漫长,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面对这些艰难困苦,广大东北抗联将士坚贞不屈、信念如磐。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牺牲前夕,身边只剩下几个警卫员,他和战士们同吃着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静地对警卫员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杨靖宇在逆境中仍怀揣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曾说:“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杨靖宇用一腔热血和满腹枯草,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倘若当年东北抗联将士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而放弃抗争,便不会有这支英雄队伍的传奇,更无从谈起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东北抗联历史深刻启示我们:崇高理想绝非对现实困境的逃避,而是突破历史局限性的精神原动力。唯有在认知层面筑牢“信”的根基,理想信念的灯塔才能真正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

   “做不做”是理想信念付诸实践的逻辑落点。它要求党员、干部将崇高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回溯历史,九一八事变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东北抗联广大将士在家与国、生与死、富贵与贫穷、安逸与艰辛的抉择面前,义无反顾担负起挽救民族危难、解救同胞于水火的时代重任,以血肉之躯谱写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壮丽史诗。东北抗联群体中有的是职业革命家,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学生……如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18岁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22岁到哈尔滨商船学校任教。国难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从“看见”到“读懂” 抗联精神在陈列馆中传承
·下一篇:无
·从“看见”到“读懂” 抗联精神在陈列馆中传承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九十四岁的李敏唱着抗联军歌传承抗联精神——最欣慰的是“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
·白山黑水筑牢血肉长城——东北三省联合召开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
·黑龙江多地举行活动弘扬抗联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张淑娟、孙亚晶:中国文物信息网高游传承抗联精神的生动教材“黑土军魂”陈列参
·特稿:中国文物信息网高游传承抗联精神的生动教材“黑土军魂”陈列参观侧记(组
·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走进武警黑龙江总队第三支队新训大队
·关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
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